中國3/15起恢復台灣白帶魚、竹筴魚進口 學者︰典型統戰作為
中國國台辦今(15)日宣布,為促進兩岸貿易健康發展,海關總署決定自3月15日起,恢復台灣冰鮮白帶魚、凍竹筴魚輸入。(資料照)
〔記者陳鈺馥/台北報導〕中國國台辦今(15)日宣布,為促進兩岸貿易健康發展,海關總署決定自3月15日起,恢復台灣冰鮮白帶魚、凍竹筴魚輸入。學者質疑,這是典型的統戰作為,中國想從「破壞者」變成「施惠者」,進而改變台灣政治發展。
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指稱,2022年6月,中國海關在台灣輸大陸冰鮮白帶魚、凍竹筴魚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樣本;基於生物安全風險防範的考慮,海關總署自2022年8月3日起暫停了台灣冰鮮白帶魚、凍竹筴魚輸入。
馬曉光指出,中國已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取消所有進口冷鏈食品口岸環節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核酸監測檢測等措施;為促進兩岸貿易健康發展,海關總署決定自3月15日起恢復台灣冰鮮白帶魚、凍竹筴魚輸入。
對此,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吳瑟致今日受訪表示,這是典型的統戰作為,從今年初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率團訪中後,中國陸續解禁對台的經濟制裁,這些都是在企圖影響台灣選舉。
吳瑟致指出,中國宣稱是因為改成「乙類乙管」,難道現在台灣農產品進口中國,就不會驗出陽性反應嗎?還是改天要說驗到陽性,再次禁止台灣農產品進口?國台辦的說法露出很多破綻,中國無法自圓其說,當然中共也不會理會這些破綻。
吳瑟致強調,中國想從「破壞者」變成「施惠者」角色,目的是要改變台灣農漁業、基層對中國的看法,改變台灣民眾的兩岸觀點,進一步改變台灣政治的發展。這些統戰動作會越來越多,政府應該事先盤點兩岸相關項目,不要任由中國發揮主導權,台灣要有戰略性的超前佈局,否則一直延燒今年底,對台灣未來不見得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