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德國台灣友好橋梁 邱璧輝、張文玲、邱岱玉獲頒「德台友誼獎章」

德國在台協會處長許佑格(左1)博士頒發「德台友誼獎章」給中央廣播電台德語節目召集人邱璧輝(右2)、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文玲(右1)、Oma's歐嬤德美食創辦人邱岱玉(左2)。 (記者田裕華攝)

德國在台協會處長許佑格(左1)博士頒發「德台友誼獎章」給中央廣播電台德語節目召集人邱璧輝(右2)、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文玲(右1)、Oma's歐嬤德美食創辦人邱岱玉(左2)。 (記者田裕華攝)

2022/12/08 23:12

〔記者楊丞彧/台北報導〕為表彰對德台關係作出傑出貢獻之個人或機關,德國在台協會2013年起頒發「德台友誼獎章」。而因疫情中斷約兩年後,德國在台協會今天由處長許佑格博士(Dr. Jörg Polster)親頒「德台友誼獎章」予中央廣播電台德語節目召集人邱璧輝、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文玲博士及Oma's歐嬤德式美食創辦人邱岱玉三位台灣女性,感謝她們不辭辛勞地深化德國與台灣的友誼。

根據德國在台協會統計,德台友誼獎章自2013年頒發迄今,共頒贈44枚,其中11枚獲獎者為德國人、28枚頒給台灣人,另有2間學校、2間公司及1個協會獲獎。

對於三位獲獎者,許佑格也一一介紹。許佑格提到,邱璧輝自1987年起擔任記者至今。多年來,邱璧輝擔任中央廣播電臺德文部的主任,用德文撰寫與製作的內容,讓全世界的德語社群能更了解台灣。她也是德國之聲長年的好朋友,不僅撰寫文章,近10年前也曾在德國之聲波昂總部全職工作一年。此外,邱璧輝也常受邀演講德國相關主題,甚至曾將德文童書譯成中文,並十分暢銷。這幾十年來,邱璧輝位促進雙邊了解做出重要貢獻,特頒德台友誼獎章。

邱璧輝受訪時表示,德國諺語說「分享的快樂會是兩倍的快樂」,她很感謝德國之聲與央廣,因為他們提供的平台,她才有機會成為連結德國與台灣之間的橋樑。她很喜歡德國人、德國文化以及德國民族性,雖然德國人很冷,但開始接觸後就會發現,其實德國人跟華人很像,包括注重家庭、重感情等,工作上也比較好溝通,有意見就當面說,不太會繞彎或走捷徑。

邱璧輝也分享,最近德國政界人士來台確實有比較多,一來是因為台灣的國際知名度大漲,也關注台海情勢等;二來則是受疫情影響,因此一開放就一口氣來台。而台灣在德國媒體的曝光度也確實增加,以往一般媒體只會看到天災人禍,不太有關於台灣的消息,這幾年確實變得很多,也連帶地關注台灣的生活、文化等領域。

第二位獲獎者則是張文玲博士,許佑格介紹,她在輔仁大學德文系畢業後,轉向藝術史研究,先後在科隆與波昂攻讀藝術史,最後在柏林取得博士學位。多年來,張文玲為無數的德國代表團訪賓以德語詳細介紹過台北故宮的珍寶,包括前德國總理施密特(Helmut Schmidt)。雖然張文玲目前已不再擔任故宮導覽員,她依舊承諾在有需要的時候能提供協助。對於她多年與駐台德國機構的合作與友誼,特頒德台友誼獎章。

張文玲受訪時表示,她在故宮工作了34年2個月,現在已經退休,因此在接到德國在台協會通知時,她非常感動、也很欣慰,這是對她30多年付出的肯定。她很榮幸,在故宮工作期間,只要是政府邀請的德國貴賓參訪故宮,都由她以德語帶領導覽。張文玲強調,在台灣有這麼精采的文物,若能以母語介紹給貴賓認識,他們對台灣的印象也會更為深刻,這是很好的國民外交。

張文玲直言,德文是非常好的語言,在各研究領域都佔有頂尖地位。她也非常開心學德文能有這麼大的用途,讓她因此進到了故宮;也因為德文,50幾歲還到德國讀書、60歲拿到柏林自由大學印度藝術史博士,並能將所學以華語跟大眾分享,讓她非常開心。她也勉勵學習德語的學生,除了語言專業,可以多學一項輔助的專業,並努力把握身邊的機會,定有所成長,視野也會更寬廣。

第三位獲獎者邱岱玉,許佑格說,她在1996年開設第一家餐廳,自此之後,即在台灣的德國餐廳文化佔有一席之地。2001年第一家名為「歐嬤德式美食」的餐廳與麵包店誕生,成為所有德國駐台機構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提供絕佳品質與創新的料理。邱岱玉也藉著她的餐廳作出非常重要的貢獻,讓廣大的台灣民眾了解德國飲食文化與烘焙食品,並引起大眾對德國的好感,因此今日特別表揚。

邱岱玉受訪時表示,德國有句諺語叫做「通過胃可以得到愛」,而她認為兩者皆很重要。1994年回台灣時,當時她老公唯一的要求,就是在台灣要吃到道地德國麵包,「否則會餓死」。因此,她還在德國時,就很認真學習做麵包。1996年,她在台北開了第一家小店,一開始店名有烏舒拉(Ursula),則是以她婆婆的名字命名。在她剛回台時,婆婆不僅常寄飲食書給她,甚至每年都來台灣教她做菜,回德國也幫她安排去學廚藝課,「沒有婆婆就沒有我們的店」。

邱岱玉提到,剛開店時,德國飲食文化仍不受台灣人青睞,且德國麵包許多酸種麵包,味道還常常被客人誤認成是壞了。而在千禧年將至之際,異國飲食文化開始盛行,她認為自己可以扮演德國與台灣飲食文化間的橋樑,讓台灣人品嚐德國的佳餚,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促進雙方人民的互相了解,因此開啟了餐飲事業版圖。未來,她則發下志願,要以中文寫一本德國飲食文化的書。另她也透露,近來德國與北歐風電廠商的客戶,確實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中央廣播電台德語節目召集人邱璧輝、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文玲、Oma's歐嬤德美食創辦人邱岱玉獲頒「德台友誼獎章」,開心接受獻花。 (記者田裕華攝)

中央廣播電台德語節目召集人邱璧輝、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文玲、Oma's歐嬤德美食創辦人邱岱玉獲頒「德台友誼獎章」,開心接受獻花。 (記者田裕華攝)

德國在台協會處長許佑格博士(Dr. Jörg Polster)。(記者田裕華攝)

德國在台協會處長許佑格博士(Dr. Jörg Polster)。(記者田裕華攝)

中央廣播電台德語節目召集人邱璧輝。(記者田裕華攝)

中央廣播電台德語節目召集人邱璧輝。(記者田裕華攝)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文玲博士。(記者田裕華攝)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文玲博士。(記者田裕華攝)

Oma's歐嬤德式美食創辦人邱岱玉。(記者田裕華攝)

Oma's歐嬤德式美食創辦人邱岱玉。(記者田裕華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政治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