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大敗代表抗中保台失效? 學者:恐低估台灣民眾主權意識
國策研究院28日舉行 「九合一選舉國內與國際分析」座談會,由國策研究院董事長兼院長田弘茂主持,邀請多位各領域學者出席發表意見。 (記者羅沛德攝)
〔記者呂伊萱/台北報導〕九合一大選落幕,國策研究院今天上午舉辦選舉結果分析座談會。學者專家認為,此次選舉是對執政的不信任投票,以此預測為2024大選仍為時太早、也不見得會有鐘擺效應。不過若因此認為「抗中保台」失效,恐怕也是低估了台灣民眾的主權意識。
民進黨立委羅致政指出,誰能夠設定議題就能贏得選舉。國民黨已經設定「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要來對抗「抗中保台」,媒體今天有默契提出義務役延長議題,就連結到年輕人受兵役影響和家長不喜歡戰爭。但兵役對台灣國家利益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民進黨要從黨的角度還是國家的角度思考?這議題無法逃避,可能明年一整年都在發酵。
國策院執行長郭育仁指出,民進黨敗選兩大主因一是防疫閉鎖性單向政策,尤其第三波防疫失去政策步調,二是提名政策依派系原則,新竹、桃園、台北、新北、台南皆指定徵召、屏東雖辦理初選但缺少協調,加上未重用所培養的中生代。例如在新北不提名中生代的羅致政,雖然選舉可能還是會輸,但4年後不是從零開始,呼籲民進黨「世代交替必須提前」。
對於未來,郭育仁分析,國民黨面臨內部整合問題,2024總統大選提前開打,不確定性增加。中國很可能錯誤解讀此次選舉的意涵,以為台灣人民抗中意志沒那麼堅強。中國介入 2024大選力道勢必大為增加;台灣傳統盟友美國與日本,將必要加強和國民黨菁英的往來。
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助理教授張珈健表示,不認為這次選舉是對中政策的公投,這是對施政的不信任投票。反對黨清楚訴求「下架執政黨」,但沒有提出解決方案,執政者應該提出方案,訴求「解決問題主軸」。但似乎沒有用這方向,反而是負面文宣,互相揭露論文等問題,選民不會因此被動員出來投票。張珈健直言,「如果執政者最讓人信任的只有中國政策,其他都沒有,會減損民意支持」。
民進黨立委羅致政和林俊憲也出席座談會。羅致政表示,作為一個敗選的政黨,是來聽各界的指教。這次選舉是選民的勝利,台灣民眾對經濟、防疫有各種不滿,用選票來表達,選完就恢復平靜。同時間中國民眾上街頭用自己的拳頭、人頭表達對政府的不滿,台灣民眾應該為自己成就感到驕傲,這是最大的勝利。
羅致政指出,這次投票率低只有6成,要以此預測總統大選還太早,有約15%的差距,重點是這15%是誰、而這些人下次會投給誰。羅致政示警,2024不見得會有鐘擺效應,誰能夠設定議題就能贏得選舉。國民黨已經設定了「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要來對抗「抗中保台」,今天有兩大報有默契提出兵役延長問題,這就連結到兩岸緊張、影響到年輕人和家長不喜歡戰爭。但兵役議題對台灣國安和國家利益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民進黨要從黨的角度思考還是國家的角度思考?這議題無法逃避,可能明年一整年都在發酵,如何設定主軸很重要。
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秘書長王智盛也談到,這次選舉結果代表抗中保台喪失效果嗎?他個人認為還是應分開來看。在全國性選舉時,對國家主權和立場一定是重要標準,這在地方選舉不會被凸顯出來。如果說抗中保台失效,恐怕是低估了台灣民眾對於主權的態度,只是未來如何論述牽涉到各陣營的拉扯。北京主觀上會期待非綠陣營2024重返中央執政,但北京也客觀清楚中央選舉和地方選舉應該分開看待。
王智盛並提到,選後除了地方層次兩岸互動的增加需要注意,另一重點是關於「『票投民進黨台灣變戰場』極大化、極小化『抗中保台』」的趨勢,以及所謂「保台不一定要抗中、可能是和中甚至恐中」的論述,從國台辦提到的「台灣民眾要和平」以及對台白皮書都有這個趨勢,未來這一年是不是會從這個方向操作,趨勢需要觀察。
王並認為,未來一年武統壓力會縮小,因為2024還有空間,中國寄希望於和統與認知作戰。王智盛強調,國際美中對抗結構不變,即使很多人仍會幻想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但台灣其實完全沒有避險的空間,台灣面對的是生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