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殺人次破萬 監委:輔導資源與需求顯有落差
監察院。(資料照)
〔記者陳昀/台北報導〕監察院本週通過的調查報告指出,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連年攀升,15至24歲自殺通報已高達1萬0659人次,佔自殺通報人口的26.4%,當中以憂鬱症及其他精神疾病為大宗,但校內外的輔導資源與需求顯有落差,亟待正視,主管機關應儘速檢討,盤點資源整合問題。
監察委員范巽綠、林郁容、紀惠容、蘇麗瓊提出的「青少年自殺防治策略及作為等情案」調查報告指出,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連年攀升,2019年高達257人,15至24歲人口自殺通報也逐年增加,2016年至2020年分別以4365、4905、6352、7991及10659人次成長,去年更佔所有通報人口的26.4%,各級學校通報的學生自傷人數也呈倍數增加。
監委分析,學生自殺雖難以單一歸因,但以「憂鬱症及其他精神疾病」為大宗、「感情因素」及「學校適應」亦為常見之因素,然自殺防治實務卻面臨輔導人力不足、學生或家長抗拒資源介入、輔導老師行政負擔過重、家庭系統難以改變、輔導轉銜機制未與社政、衛政結合等困境。
監委指出,透過觸目驚心的自殺、自傷成長數字,必須嚴肅檢視2019年6月「自殺防治法」通過實施以來的防治效益,面對教育現場輔導人力不足,教育單位與社區心理衛生、醫療等資源整合不足等問題,主管機關應通盤檢討、規劃,未就學、未就業青少年人口之追蹤及輔導更是重要,有待自殺防治網絡各主管機關強化合作機制。
監委強調,私立學校專業輔導人力不足特別嚴重,根據2018、2019年統計資料,近7成自殺死亡學生未曾接觸校內輔導資源,各級學校輔導資源與學生需求間顯存有落差,亟待正視;另只有6%自殺身亡個案生前曾接觸校外機構資源,自傷行為者更不到2%,凸顯學校與地區心理衛生中心之網絡連結不足,亟待強化橫向聯繫與合作機制。
監委表示,隨著時代變遷,社會及家庭型態多元,卻也造成親子、家庭關係間疏離,國人對於精神疾病或心理學知識之缺乏,導致家長困難辨識孩子情緒行為,進而造成遺憾,未來校園自殺防治應以「一級防治」為重點,針對師生、家長規劃增能課程與配置適當之輔導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