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路名引爆爭議 柯文哲:因茲事體大才希望社會討論

柯文哲今天(21日)透過臉書表示,「道路改名困難度高,所以才希望藉由倡議的方式,促進社會討論。」。(資料照,記者廖振輝攝)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在新臉書粉專拋出街道正名「去中國化」的議題,不過被質疑街道正名屬地方政府權責。柯文哲今天(21日)透過臉書表示,「道路改名困難度高,所以才希望藉由倡議的方式,促進社會討論。」
柯文哲質疑,「寧夏、天津、南京、長安、杭州⋯在高舉反攻大陸的時代,這些路是很多人心靈寄託;但時至今日,卻缺少與在地的連結,讓年輕一輩彷彿被淹沒在陌生的城市裡」。
柯文哲列舉台北曾改過的路名,包括1996年將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還有「塔悠路」也是經過里民投票後,以紀念曾在當地生活的塔塔悠社。
不過柯文哲表示,改名需要該區五分之一的建築物所有權人提案、超過四分之三以上的建築物所有權人同意,才能報請市政府提市政會議,再送市議會。因此由於茲事體大且曠日費時,所以才希望藉由倡議的方式,促進社會討論。
柯文哲補充,路名不只是路名,路名可以保留當地歷史,讓土地的故事代代相傳。讓老一輩的記憶有了歸宿,新一輩的年輕人有進一步了解土地的機會。

柯文哲表示,改名需要該區五分之一的建築物所有權人提案、超過四分之三以上的建築物所有權人同意,才能報請市政府提市政會議,再送市議會。(圖取自柯文哲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