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先生紀念座談會 鄒景雯:「李登輝」符號意義代表民主轉型
〔記者黃旭磊/高雄報導〕國立中山大學李登輝政府研究中心今(15)日舉辦李登輝先生紀念座談會,前立委林濁水、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薛化元及自由時報總編輯鄒景雯等多人上午座談,高雄市長陳其邁、桃園市長鄭文燦下午到場暢談「阿輝伯」貢獻。
「提出兩國論的兩岸架構,替中華民國台灣的國家定位,打下論述基礎!」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致開幕詞表示,李登輝當年在政治壓力下提出兩國論政治架構,貢獻政治民主化、國家正常化,而90年代年輕人現在也能藉由政治劇「國際橋派社」,瞭解李主政時期民主化過程。
鄭英耀說,李登輝生前曾參與「李登輝政府研究中心」開幕,當時說,不是為自己、也不是為中山大學,而要為下一代子孫尊嚴、生存打拚鋪路。
林濁水指出,李登輝從小想到生死觀,經過頭腦正反合辯述不知幾遍,還能堅持歷史變遷一貫理念,相當不易,而最經典的是1994年接受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訪問,講到「台灣人的悲哀」,講出老一輩人心聲,這句話完美詮釋吳濁流台灣史詩小說「亞細亞孤兒」。
鄒景雯從如果「1988年蔣經國倒下時接位是別人,會影響台灣政治前途嗎?」切入,提及歷史無法重來,但是經常可以辯證,1988年1月13日下午蔣經國倒下,當時副總統謝東閔、行政院長孫運璿比李登輝更早一步得知蔣經國接班人選,謝東閔年齡、資歷優於李登輝,但意志薄弱,可能無力抵抗後續民進黨政黨合法化、野百合運動壓力,而孫運璿致力經濟,不熟知民主程序,屬於建制派思維。
鄒景雯認為,台灣民主化是歷史必然,也需付出代價,李登輝在當時成為總統,個人意義是存在的,而總統任內不處理統獨問題,只想推動台灣民主化,成立國統會、海基會將統獨定位在事務性處理,致力於內部憲改,「每改革一步,國民黨力量就被削弱一步。」
鄒景雯闡述,李登輝設定民主化目標後,1990年就任第八任總統,分成2個部分逐步推進,一方面在統獨議題掛上「國家統一」招牌,另方面進行憲改,1991年5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除臨時條款進而制定「憲法增修條文」。
鄒景雯也說,回顧這段20年歷史,從威權尾聲順利轉承到民主體制確立,後面仍有很大努力空間,而李登輝選擇在2020年道別,數十個國家政府包括美日派前首相及部長悼念,整體來說,「李登輝」符號意義就代表民主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