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威權象徵 楊翠:台灣再民主化重要一步
〔記者陳鈺馥/台北報導〕立法院今日行使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人事同意權案投票,政院提名楊翠、葉虹靈為正、副主委人選。對於清除威權象徵議題,促轉會代主委楊翠在送交國會審查資料中談及,依法處置威權象徵物,絕不是對特定人士的仇恨或偏見,而是台灣再民主化重要一步,透過空間解嚴,讓我們的家園空間,在新的世代能夠真正得到解放,重新建構全新的家園美學。
促轉會統計,全國威權紀念空間與「兩蔣紀念物」逾千處,促轉會已完成協商者超過250處,其他仍在積極進行。
楊翠提及,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威權象徵如兩蔣銅像、紀念物、命名空間,到處矗立在台灣島上,密度頗高,平均每20平方公里一處。從法律面來看,促轉條例明定威權統治時期,自指民國34年8月15日至81年11月6日止。
這47年間,蔣中正在位29年,當總統直到離世,達威權統治時期的61.7%;蔣經國在位10年,當總統直到離世,達威權統治時期21.3%,兩人合計占威權統治時期883%。
事實面來看,兩蔣在位時的權力幅員、強度及影響力,包含均主掌黨政軍特大權,威權統治時期的加害體制及情治系統建立,兩蔣均高度參與,蔣中正並高度介入台灣政治案件的審判流程。因此,無論從法律面或事實面,兩蔣都是「威權統治者」,這是一個符合客觀事實、法律條文的判斷。
楊翠提及,以銅像觀之,蔣中正過世後,行政院以行政規則與相關辦法規定,如「永久紀念總統蔣公辦法」、「塑建總統蔣公銅像注意事項」,包括銅像的神貌、姿勢、服裝、甚至台座與高度都有規定。
楊翠指出,這些由上而下、固定規格的規定,顯示出這些威權象徵是以「神格化」的姿態,而非以「公共藝術」的美學形式矗立,今日促轉會要進行轉型正義工程,當然必須面對與處理。
在法律面,依據促轉條例第5條規定,威權象徵應依法處置;在價值面,如若一方面釐清這些統治者正是國家暴力與加害結構中的主導者,一方面卻讓「神格化」、「救世主」的銅像四立,將會造成民眾的認知錯亂,影響社會對話的效度,也不符合民主國家不崇拜特定政治人物的核心價值。
楊翠認為,台灣已經解嚴超過30年,我們面對這件事已然過晚,當前是一個最好的反省時機,依法處置威權象徵物,絕不是對特定人士的仇恨或偏見,而是台灣再民主化重要一步。
處置的方式與過程不能由上而下,必須透過不斷溝通協商,凝聚共識。促轉會過去兩年一直倡議「多元處置方式」,並以互信協商方式與各權管機關,就處置的意義、方法及時程交換意見,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轉型正義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