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個資「防溢」超前部署 民眾黨推五大修法面向
台灣民眾黨立院黨團立委張其祿(左)、高弘安(右)召開「擴充個資定義、擴大保障範圍」記者會。(記者劉信德攝)
〔記者謝君臨/台北報導〕武漢肺炎疫情趨緩,立法院台灣民眾黨團今召開記者會指出,防疫期間政府為了公共衛生超前部署,徵用許多民眾個資,也引發若干爭議,而今台灣進入後防疫時期,個資也須「防溢」;有鑑於此,民眾黨提出「個資法」修正五大面向,包括定義擴充、利益衡平原則、通知義務、出具評估報告,並刪除限期改善等。
民眾黨立委高虹安表示,防疫期間政府徵用民眾個資,造成許多爭議,包括鑽石公主號62萬民眾足跡大數據、磐石艦急發24萬封簡訊、清明連假11熱點警示細胞簡訊、1968 APP人潮熱點報你知、健保卡註記職業遭歧視等;若非防疫特別條例第7條授權,這些是否符合現行法規範?個資法修正須跟上國際趨勢。
與會的中華科技金融學會秘書長劉湘國指出,本次防疫大數據運用兩種技術,一是熱點預估,一為軌跡追蹤;熱點預估部分,1968 APP數據失準,造成「冷氣房大數據」與「現場大數據」的落差;政府在利用民眾個資推行政策前,應先進行政策評估,依先封閉、後開放等環境測試,否則可能有害公共利益。
民眾黨團副總召張其祿表示,世界各國在個資使用上,有利益衡平原則,在個資使用所創造的公共利益與個資洩漏風險之間取得平衡,且法制上須有準則或評估標準,而非空白授權,現行防疫特別條例的第7條太過籠統。
張其祿說,現行個資法規定,若有違反法規只要「限期改正」就好,之後就算開罰,也只有2萬以上20萬以下,有業者乾脆當成「繳保護費」,修法建議拿掉「限期改正」,直接有懲處並加重罰則,擴大個資保護範圍。
高虹安指出,個資法修法已有10年,其定義應被擴大,增加ID、IP位置、GPS訊號、數位足跡等,並引入經濟、文化、社會身分等特徵;修法也應增加「資料可攜權」規定,要求公務或非公務機關應依當事人請求,讓個資能在不同資料管理者間自由傳輸流通,降低在不同社群網絡中自由移動的難度。
而在個資利用上,高虹安說,「去識別化資料」應可開放給社會大眾基於公益目的使用,例如:學術研究或產業利用,但無論是公務或非公務機關,使用前都要出具評估報告;若對當事人權益有重大危害情形,則應立即通知當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