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競爭壓力大 135所大專校院學雜費近10年未調整
監委陳小紅針對大學學雜費調整政策提出調查報告,經監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審查通過。調查報告指,103年以後,教育部雖稱回歸「學雜費收費辦法」審議,但在教育部規定之審議機制限制下,大專校院學雜費實際上「以不漲為常態、調整為例外」。整體而言,我國有135所大專校院,近10年均未調整學雜費。(資料照)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監委陳小紅針對大學學雜費調整政策提出調查報告,經監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審查通過。調查報告指,103年以後,教育部雖稱回歸「學雜費收費辦法」審議,但在教育部規定之審議機制限制下,大專校院學雜費實際上「以不漲為常態、調整為例外」。整體而言,我國有135所大專校院,近10年均未調整學雜費。
調查報告表示,教育部與學校在調查時均透露,我國高教學雜費政策已發展到「縱使教育部鬆綁了,因為學校之間競爭生源的壓力太大,也不敢輕言調漲」的地步。陳小紅籲請政府正視該爭議反映出之種種警訊,積極妥善因應,以確保高教之競爭力。
報告指,與高等教育在學人口比率相近的南韓相較,我國學雜費收費上限未及南韓50%,每生平均使用教育經費卻明顯高於南韓,顯示我國高等教育學生負擔相對低廉。與部分將高等教育經費視為福利支出的歐洲國家,例如德國、法國相比,收費雖然較高,然較諸如日本、美國、英國等,則瞠乎其後,就公立大學平均收費來看,日本約為我國4倍、美國將近5倍、英國逾6倍,私立大學的收費差距更可觀。
陳小紅認為,物價翻漲全民有感,我國高等教育之收費卻長年未調整,明顯係管制使然;再從大專校院近年因教師升等、調薪、教學助理納保等法定支出增加情形來看,目前的高等教育收費未能應對高教的真實成本,在爭論學雜費收費基準時,反對者往往無視於此,更令校務經營雪上加霜。
國內過去曾有「建立如中油油價公式般的學雜費常態性調整機制」之倡議,教育部早於102年已完成相關研究並提出草案,惟社會輿論壓力強大,該草案送進立法院後,迄今6年竟仍未排入會議議程;監察院調查時,教育部官員透露,「當時聚焦在學費有調漲空間就會影響弱勢學生,因此就沒有進一步實質討論」。「照顧弱勢就學」是目前我國學雜費爭議中的死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