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牽動中國民族主義的兩條神經線

作者認為,為了凝聚內部的共識,民族主義情緒的要求是中國領導人的主要政策工具,但這種民眾的狂熱情緒,正是一刀兩刃。圖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法新社)作者認為,為了凝聚內部的共識,民族主義情緒的要求是中國領導人的主要政策工具,但這種民眾的狂熱情緒,正是一刀兩刃。圖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法新社)

◎卓言

近來到中國大陸訪問,如果遇到比較關心政治的民眾,當他們知道我們一行人是來自台灣,談話中通常都會提到下列兩個主要問題。其一是「台灣人怎麼看待釣魚島(中國大陸對釣魚臺群島的稱法),是不是中國的領土」,其二就是「蔡英文如果當選總統會不會改變大陸政策」。這兩個關切牽動了目前中國大陸民眾的民族主義神經,而且是集體性的,來自其歷史認知與政府宣傳的結果。

許多中外觀察家認為,中共政權可以維持正當性的基礎至少包括兩個,首先是經濟上的成功,其次是高漲的民族主義。中國「新民族主義」在1990年代崛起,與先前五四運動時期的民族主義相比,這波民族主義顯得更具有保守性、以及認同現存體制。中共歷代領導人皆將民族主義做為合法性的支持,鄧小平主政的改革開放時期,就適時地運作民族主義,企圖將西方自由民主的文化意識形態帶來的影響降至最低。江澤民則是透過「三個代表」論述,將中國及中國共產黨完全整合起來,服膺中共的統治,也就是順應中國與服膺中國,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一份子。胡錦濤陸續提出「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乃至於「和諧世界」等概念,進一步將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的概念舊瓶裝新酒,也將民族主義因子進一步灌注到民眾的認知中。

習總新政 中國夢+大國政治

習總新政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中國夢」加上「大國政治」。一方面用民族主義意識型態鼓動民眾,直指「中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中國「新民族主義」提昇為國家層次的思想運動。另一方面,習近平政府在各種外交場合一再宣示中國已經是「大國」,希望國際上給予相稱的地位。同時也在對外行動上著手,不斷在南海與東海等地進行底線試探,希望可以突破過去國際社會對於中國勢力範圍的限制。

這些對外動作結合了習近平政府對內的反腐打貪,一連串的高官落馬與雷厲風行的查察行動,真有許多民眾真的將「習大大」視為重振中國聲威的民族英雄。一般的說法大多認為,中國所面對的內外問題十分嚴峻,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領導人,才能對內嚴打對外強硬,習近平上任後的表現正好符合這樣的形象。周永康、令計劃中箭落馬自不待言,2014年底北京舉行的APEC峰會更是一個醒目的舞台,習近平在與安倍晉三、朴槿惠會面時的顯著差異很自然被認為是有心為之。上週歐巴馬決定今年9月邀請習近平赴美國是訪問,更被中共當局在各種官媒大幅報導,視為習近平外交政策的一大勝利。

兩條緊繃的神經線—中日關係與兩岸關係

民族主義具有凝聚群眾、促進國家團結、有利於國家現代化的作用。可是,由於其動員力量十分強大,自然也可以被國家使用來鏟除政治異己,以維持政權的穩定,甚至用來對外發動戰爭,以維持國家安全的正當性。中國崛起過程中的民族主義有兩條相對危險的隱憂,分別是近代歷史上的侵略敵人—日本,以及完成中國統一的最後一塊拼圖—台灣。一旦情勢失控,有可能被中共當局用來宣洩民族主義情緒的,就是位於東亞島鏈上的這兩個區域。

在中日關係方面,自甲午戰爭以來的恩怨,是非常容易訴求的民族傷痛敘事。日本政府不斷有希望參拜靖國神社的首相或政治人物,安倍晉三上台後也走上了相對右傾的外交路線,甚至認真的討論修改和平憲法的問題,一再挑動中日兩國民族主義的神經。中共軍方則是頻繁進出第一島鏈,引發日本的疑慮。2012年開始,環繞著釣魚臺群島產權問題,將日本、中國與台灣三方的政府與人民都拉進民族主義喧騰的情境中。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中國各大城市都發動了相當規模的反日遊行,也發生了許多不理性的打砸搶事件。有趣的是,這引發各種不同的猜測,包括中國政府的策動與默許、主要帶頭民眾有黑道背景等,也有學者分析許多情緒高亢的參與民眾其實更多是現實生活中的失敗者,藉此機會發洩怒氣云云。

上述針對釣魚臺群島的爭議,目前暫時平息,其暫定結局是中華民國政府與日本政府共同簽訂了《台日漁業協議》。這個結局牽動了中國民族主義的另一條神經,不只一個關心兩岸關係的大陸人士曾向筆者表示,馬政府的這個動作讓中共當局非常地不諒解,認為是馬英九政府對於中國以及兩岸關係的背叛。自此之後,事實上兩岸關係從先前的一片和諧,轉成趨緩甚至是停滯。雖然期間有陸委會與國台辦主管官員的互訪,以及具有歷史性地位的馬習會傳聞不斷,可是都已經只是走走過場。實際上,之後的事件發展—太陽花學運成功阻擋服貿、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被指控為共諜,以及地方選舉國民黨大敗—使得兩岸關係短期內不可能再有新的突破。中共中央與涉台機構面對這些新的發展,只能暫時擱置兩岸關係,重新盤整與觀察台灣政局發展,找出新的因應之道。包括開始向國民黨的新領導人朱立倫招手,以及關注民進黨的總統參選人蔡英文的可能路線等等。

脆弱的強權—民族主義兩面刃

為了凝聚內部的共識,民族主義情緒的要求是中國領導人的主要政策工具。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以民族主義替代支撐共產黨的合法性這個方式被認真貫徹,並透過全中國的各級學校和大眾媒體來傳播。但如同謝淑麗 (Susan Shirk) 在其《脆弱的強權》一書所警告的,「為了鞏固共產黨領導,維護改革開放的社會秩序,中國領導人不得不祭出民族主義,以做為動員力量。但這種民眾的狂熱情緒,正是一刀兩刃,尤其是在面對主權爭議的問題上。」在謝淑麗看來,最有可能造成某種失控局面的,是在糾結著濃烈民族主義情結的對日、台、美關係上。民族主義的運用,如何影響區域安全及兩岸關係的走向,是未來值得繼續關注的議題。

(作家,經作者同意轉貼自中國暨兩岸情勢週報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