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置信!海豚竟成為美國四分之一核武的守護者
2003年,隸屬於美國海軍第55.4.3特遣部隊的瓶鼻海豚「K-Dog」在波斯灣靠近「岡斯頓·霍爾號」兩棲船塢登陸艦進行訓練時躍出水面。(圖:美國海軍)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美國自1960年代起開始利用海豚等海洋動物,作為軍事計畫的重要一環。至今,這些「海中英雄」仍負責守護美國四分之一的核武庫,駐守喬治亞州的國王灣核潛艇基地(King's Bay Naval Submarine Base)與西雅圖附近的基薩普海軍基地(Naval Base Kitsap)。憑藉回聲定位等天然技能,海豚執行其他技術無法完成的任務,成為國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隱形戰力。
科學網站《IFLScience》近日報導,海豚在軍事領域的重要性,源於其智力與回聲定位能力。透過「聲音影像」,海豚可精確辨識水雷及潛在威脅,即便在濁水或複雜環境中也能保持高效。此外,海豚能潛入數百公尺深的水域,避開人類容易面臨的「減壓病」等風險,展現其在特殊作業中的優勢。
美國海軍自1959年起便研究多種海洋生物的軍事潛力,包括海獅、海龜,甚至鯊魚與魟魚。最終,瓶鼻海豚與加州海獅因其優越能力成為主要「戰士」。這些動物由美國海軍海洋哺乳動物計畫(Navy Marine Mammal Program, NMMP)專門訓練,負責傳遞訊息、運送攝影裝置、搜尋水雷等任務。至1980年代,美軍已投入超過800萬美元,訓練超過100隻海豚,使其成為國防資產的重要一環。
海豚的軍事參與不限於防禦性角色。越南戰爭期間,牠們部署於金蘭灣(Cam Ranh Bay),負責水下監控,防範敵方潛水員威脅軍艦。1980年代末,海豚協助護送科威特油輪穿越波斯灣;2003年,聯軍進攻伊拉克時,海豚也參與烏姆蓋斯爾港(Umm Qasr)水雷清除行動,展現其戰地應用價值。
然而,軍事利用海洋動物引發持續爭議。批評者認為,強迫海豚執行高風險且不符合天性的任務,剝奪其自主權,可能導致虐待問題。目前,美國仍有85隻瓶鼻海豚與少數海獅服役,但其權益保障備受動物保護組織關注。
不僅美國利用海洋動物,俄羅斯亦有類似計畫。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接管烏克蘭的軍事海豚計畫,並引進新成員。2019年至2023年間,挪威海域發現一隻疑似俄國訓練的「間諜白鯨」,其身上裝載攝影設備,並展現對人類的高度親和性。
儘管爭議不斷,海豚等海洋動物短期內仍難退出軍事舞台。這些隱藏的國防英雄,將繼續在人類技術無法企及的深海,執行關鍵任務。
美國自1960年代起開始利用海豚等海洋動物,作為軍事計畫的重要一環。(圖:美國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