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筆記》交通問題應因地因時制宜
柯文哲(圖左)出席鄰里交通環境改善啟動記者會,並在附近巷道勘查停車位與人行道的規劃。(記者王藝菘攝)
柯文哲上任後,大開違停罰單,先是要求監視器抓違停,被圍剿缺乏人權與法治觀念;警察局為拍市長馬屁,拚命開罰單衝數字,甚至連清晨四、五點都在開,引發民怨,紛紛大嘆選錯人。柯文哲著眼於違規就該罰,直線式思考問題,卻未深究交通問題,應因地、因時制宜,增加彈性停車空間,根本解決問題。
道路劃設紅線的目的,不是罰,而是確保交通順暢,避免因車輛停放,阻礙交通。所以違停拖吊的主要目的是維持交通順暢,因此車主出面也照拖經常挨批,交大即改為車輛沒上輪前車主都可自行開走,但罰單照吃。違停阻礙交通,這罰單開得有道理,但三經半夜、天還沒亮,警察就偷偷摸摸,在無車往來的住宅區拚命開單,就是本末倒置。
台北市共十四個警分局、九十四間派出所,各交通分隊對各個地區居民的生活習慣瞭若指掌,住宅區白天沒人停,晚上擠到連想找紅線停車都找不到;商業區白天一位難求,晚上則空蕩蕩。夜店區晚上違停嚴重、阻礙交通;有些工廠區臨停需求高,畫紅線就不符民眾生活所需。前交大隊長何國榮當上里長,用黃線取代紅線,給居民更多彈性,是個不錯的方法,更提醒柯市長,要回頭思考,畫紅線抓違停的迷思,意在提醒,治標不治本。
停車問題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絕不能如外科醫生的做法一刀了斷,需要對市民生活有更多的了解、更多的幫助、更多的協助改變,最後才是處罰手段。(記者陳曉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