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筆記》改革回饋金 要從社區發展思考起
2015/08/05 08:00
台北市四大鄰避設施回饋金每年高達二億元,但長年以來,回饋金發揮最高的是補償功能,除了隨處可見的監視器,對整體社區發展貢獻度不高,柯市府現在準備放寬預算核銷經費項目,也僅僅解決各里有錢沒地方花的問題,依然無法讓位處鄰避設施的社區,因為這筆回饋金成為幸福社區,因此市府在思考回饋金檢討上,不是只要用得更方便,而是要從整體社區發展思考。
從里長的角度觀之,經費使用限制越少、當然越好,最好可以把錢直接發到里民手上,最能收有感補償之效。但從政府的角度觀之,如何有效運用這筆經費,讓這些位處鄰避設施的區域,在各項軟、硬體的公共服務上都領先各區,依然適合人居,才是重點。
所以關鍵問題是,政府有沒有一個機制,為擁有高額回饋金的里,做一個長期的社區整體規劃,找出社區最缺乏的項目,有計畫的長期改善,例如把舉辦一次性活動的經費,增設老人日照機構、免費托育、學童課後照顧,減輕雙薪夫妻負擔,增添社區周邊鄰里公園設施,甚或在最嫌惡的設施旁,創造出最吸引人的藝術街區提升社區價值,或結合周邊各里創造社區商機、增加就業等。
但這些均非一個里長能力所能及,它必須有一個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機制,再加上政府專業團隊帶領協助介入,為只會設監視器、買滅火器的里,提出一個完整的社區發展藍圖,有步驟的分配使用回饋金,提升、改善社區問題,才是治本之道。(記者陳曉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