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失敗經驗》全台首座地熱發電廠 荒廢20年

    清水地熱區舊地熱發電廠荒廢,雜草叢生。(記者陳韋宗攝)

    清水地熱區舊地熱發電廠荒廢,雜草叢生。(記者陳韋宗攝)

    2015/05/23 06:00

    記者陳韋宗/專題報導

    距離清水地熱發電廠開車不到五分鐘路程,有一處舊的地熱發電廠,廢棄建築隱身在芒草堆後,門口石柱上原應標示的建物名稱已被塗銷;推開斑駁的鐵柵欄,嚴重鏽蝕的機具與管線聳立在主建物前,這座台灣首座地熱發電廠,寫下台灣再生能源史上重要里程碑,如今卻幾乎被人遺忘。

    一九七六年時因遭遇能源危機,中油在宜蘭縣三星鄉與大同鄉交界的清水地區鑽井探勘,發現豐富且極具開發價值的地熱資源,井底溫度可達攝氏一百九十七度至二百二十三度;一九八○年,當時的行政院國科會與中油、台電合作,於當地設置三百萬瓦的地熱發電廠,隔年運轉發電,讓台灣在當時躋身全球第十四個地熱發電國。

    這個台灣首座地熱發電廠,幾乎與台灣首座核電廠同時期完成、並聯發電,也同樣是因應一九七○年代石油危機而生,對於台灣基礎能源建設重要性不言可喻,但兩者命運卻截然不同;前者消失近二十年,後者則於二、三十年來快速擴張。

    首座地熱發電廠於一九九三年十一月關廠停止發電,技術未成熟為主要因素。發電廠啟用初期,地熱井每小時共可生產五百噸熱水,約七十五噸轉換為蒸氣,每小時最高發電量可達二千一百千瓦,但熱水溶有大量二氧化碳,壓力轉換時大量逸散,導致碳酸鈣過於飽和而在管路壁產生碳酸鹽沉澱、結垢,出水通道堵塞,產能大幅下降;發電運轉第十二年,每小時平均發電量僅剩一百八十千瓦,相差初期逾十倍,不符成本效益,計畫告終。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