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筆記》讓一百萬真正成為青創起點
2015/04/29 06:00
萬事起頭難!對創業者而言,一開始要負擔店面、辦公室人事、租金,是最基本的壓力,所以市府最早對創業者推出房租、勞工薪資每人一萬元、員工教育訓練、租稅等獎勵補貼,郝市長卸任前進行修法,新增創業補助、研發補助與品牌補助項目,其中創業補貼與創業補助最主要的不同點在於,前者是直接補助,後者是相對補助,也就是申請創業補助者,必須相對投資金額,還必須有考核項目,因此額度提高為一百萬元,核銷項目也增加公司委託勞務、研究等。
去年十月政策一出,產發局電話天天被打爆,大家都希望能得到這一百萬的幫助,市府更大力宣傳,即使是只能聘用一、兩位員工的小公司,只要有創意,也能獲得最高一百萬元的補助。但半年來,詢問電話數卻與申請數出現極大落差,甚至申請通過者只有五成,其中僅有一位申請者獲得一百萬補助,這與民眾的認知與期待落差極大。
申請手續困難與評審標準模糊是最大問題,市府宣稱創業補助不限行業,但評審委員卻以法律、經濟、管理者居多,對其非專業領域的「創新」並無概念,又如何對創業者的創新做法進行評斷?部分評委甚至要求創業者必須有幾億產值,以評斷創業可行性,試問一百萬的補助,是要創造多少的產值,對一個只能請三人的小公司,只要有利基市場規模,就有創業可行性。
市府必須重新思考提供創業補助與相關資源的初衷是什麼?宣稱補助一百萬,最後只給六十萬,難道只為展現有嚴格把關?還是應協助創業者,繼續修正內容、提高創業價值,做到補助一百萬的成效,讓每位有心創業者在申請補助過程中,有更多進步性的思考與作為。要讓這一百萬成為青年創業的起點,而非夢想破滅的開端。(記者陳曉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