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刺青變藝術 「刺裸」入鏡另類對話

刺青攝影展,說出人體畫布背後的故事。(記者黃文鍠攝)

刺青攝影展,說出人體畫布背後的故事。(記者黃文鍠攝)

2014/06/01 08:00

〔記者黃文鍠/台南報導〕刺青在傳統印象中,多少帶點負面印象,但近年來,透過年輕族群的努力,讓刺青變成藝術,甚至可以傳遞訊息,嘉南藥理大學文化事業系一群學生,與年輕刺青師合作,在福吉路六十四號舉辦「刺裸」刺青攝影聯展,透過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向參觀者訴說人體畫布背後的故事。

在高雄開設刺青工作室的史信鴻和楊志榮,對刺青有特殊情感,兩人認為刺青不是逞兇鬥狠的標記,而是值得大家重視的文化。這樣的想法,這和嘉藥王丁慶、曾靖榆、石佩陵、魏靜宜、唐維君及張仕勳幾名同學所組成的策展團隊想法不謀而合,兩個月前,小組成員開始拍照記錄兩人作品,匯集七十幾幅照片展出。

負責運鏡的王丁慶表示,原本對身上滿是刺青的拍攝對象多少存有畏懼感,但深入接觸後,卻發現其實他們單純、熱情,和外表給人的印象完全不同。

展出作品除有傳統人物、宗教作品外,最引人矚目的是,有二十五歲的年輕人因工作關係,常需在國外逗留,最近接連發生泰國及越南暴動,不少人意外死亡,已在國內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的他,乾脆把「器官捐贈,放棄急救」的中英文直接刺在身上,不管在國內外,萬一遇到不測,馬上可以發揮作用。

協助記錄的魏靜宜表示,其實年輕一代已經賦予刺青不同於以往的意義,除了可以傳遞訊息外,在訪談過程還發現,情感豐富的少女,為了拋開遠逝的戀情,選擇在腳背刺上郵票,希望把過去的美好寄到遠方,做為一生的回憶,一張照片就是一個故事,值得細細品味。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地方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