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聖蹟亭修復 客家文化空間成形
中壢聖蹟亭旁的東伯公歡喜入「新厝」。(記者李容萍攝)
〔記者李容萍/中壢報導〕被列為歷史建築的中壢區新街聖蹟亭,市府文化局去年七月向行政院客委會申辦的「聖蹟重現—周邊環境整體工程」已經完工,客委會主委李永得、市長鄭文燦等人昨天揭幕,兩人表示中壢是客家第一庄,藉由新街聖蹟亭的重現,希望吸引更多民眾造訪,了解客家文化內涵之美,讓大家「看見中壢、看見客家」。
結合鄉土教育 見文化內涵
鄭文燦表示,新街聖蹟亭的修復及環境美化改善工程,展現客家敬字惜紙、中壢都市發展、中壢信仰中心、客家文化教育園區等四項意義,結合緊鄰的新街國小客家鄉土文化教育和仁海宮宗教信仰圈,打造以客家精神為主題的深度文化休憩據點,並扮演進入中壢地區的重要入口意象。
李永得也說,聖蹟亭的重現,代表客家文藝復興,也代表對客家文字、文化的重視,對客家文化傳承意義重大,客委會將全力協助市府舉辦相關活動,共同振興客家文藝。
新街聖蹟亭興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當時閩粵械鬥不斷,部分客家人為避亂移住新街溪西岸,後因清制科考促成當地人文興起,現今巴洛克混合風格是日治時期重建後的風貌,基座為方形、底層為八邊形、中層為四邊形、上層為六邊形,正面的爐口呈橢圓形,各具意義。
拆陸橋縮廟 重建周邊景觀
不過,近年來因道路拓寬和緊鄰的新街陸橋壓縮聖蹟亭原有的祭祀空間和上方空間的完整性,整修工程包括修復亭身本體、拆除新街陸橋,重建縮小面積的東門福德祠土地公廟,以及重建連接新街國小廣場的周邊景觀。
在新街聖蹟亭旁邊的東門福德祠,原本暫奉在仁海宮的東伯公,昨天伴隨聖蹟亭啟用也搬入新家,立委吳志揚、陳學聖等人到場祝賀,洋溢「入厝」的歡樂氣氛。
中壢聖蹟亭修復及環境美化改善徵,結合新街國小的客家鄉土文化教育及中壢仁海宮宗教信仰圈,成為一處以客家精神為主題的深度文化休憩據點。(記者李容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