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心面貌】木屐師傅 堅持「屐」本功,創造高品質
日式木屐(左)為夾腳拖,底部有「兩尺」,閩式木屐的樣貌則如同早期的藍白拖。(記者李惠洲/攝影)
記者劉珮芬/報導
擁有工研院認證的府城百年木屐老店,目前已傳至第三代,老闆郭宗興曾說:「木屐早已沒落」,但因為台灣近幾年吹起復古文創,讓木屐再度活躍於流行文化圈,更曾有大學生向郭老闆表示:「木屐已經成為我們圈子裡的潮鞋了!」
府城百年木屐老店原名振行鞋行,據郭宗興表示,家族開始做木屐的時間已不可考。大概是民國前5年(1907年)時,當時郭宗興的阿公約12歲,在林百貨附近的一間木屐工廠當學徒,出師之後就在家裡開始生產木屐。
師承日治時期 多重工序製成
日治時期是木屐的天下,郭宗興說:「我們每天都可賣出上萬雙!」直到1946年,當時的行政長官陳儀為去皇民化,禁止台灣人於公開場合穿著木屐,加上後來塑膠大量生產,民眾覺得塑膠鞋走起來較舒適,導致木屐逐漸沒落。製作一雙木屐工序十分繁雜,且工廠機器運轉悶熱,空氣中瀰漫著木屑灰塵,工人們仍須專注手上的工作,郭宗興說:「因為木屐需要很精細的工法,才能做出各種尺寸的鞋底,加上機器都很堅韌,一個閃神都可能傷到自己,所以一定要專注。」
從小就跟父執輩學習的郭宗興,指著運轉中的機器說:「因現代化機器的普及,純手工的木屐師傅早已寥寥無幾,以前一雙鞋底的大小都能精準切割,像我父親涮一刀就是27公分,非常厲害!現只能靠老師傅用尺測量好後,再開機器切割。」不過為什麼是27?他解釋,除非是客人訂製,不然一般都是切27公分的木塊,去製作26公分以下的木屐,多1公分是為了磨製鞋面預留的。再利用機器將木塊一分為二,並磨出鞋板、穿孔,經過噴槍火烤讓鞋板的細孔徹底燒開,穿起來才透氣,最後經工人黏上膠底即為半成品。郭宗興表示,因為木屐行走時會發出喀喀喀的聲響,但現代人比較怕吵,所以黏上膠底可降低木屐行走的音量,不過還是有客人認為木屐就該發出喀喀喀的聲音才對味,基本上這些都是可以客製化的!
木屐客製化、耐穿 老技藝再受重視
半成品送到店鋪後,客人可選擇自己喜歡的花樣當作木屐的鞋面,郭宗興與太太、女兒平時輪流在店鋪為客人量身打造一雙雙木屐,他說:「一雙木屐可穿上一、二十年,若鞋面有缺角還可以拿回來修補,我們有許多外國客人每隔幾年就會拿破損的木屐回來修補,證明我們台灣的木屐耐穿實用!」
民國100年爆發的塑化劑事件,使民眾對塑膠品有所畏懼、以及文創商機的崛起,讓木屐這屬於老台灣人記憶的鞋子又再次興起,有愈來愈多人開始懷念起這消失已久的木屐文化,只可惜榮景難以重現,郭宗興也直言,技術傳承面臨危機,但不強求、順其自然就好。
DATA
府城百年木屐老店︰(06)225-0372。台南市中區區西門路二段318號。09:00~20:00,週一休。FB︰府城百年木屐老店
利用噴槍將鞋板燒開木材的細孔,使木屐穿起來透氣。(記者李惠洲/攝影)
店裡琳瑯滿目的木屐,是老台灣人的兒時回憶。(記者李惠洲/攝影)
郭宗興 /60歲。府城百年木屐老店第三代接班人,自13歲便開始跟著父親學技術,至今已有47年的經歷。(記者李惠洲/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