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撇步】新手家長注意!媽媽手上身怎麼辦?
擺脫媽媽手第2招示意圖。(記者陳宇睿/攝影)
記者賴鵬翔/報導
許多新手媽媽常會出現又痠又痛的「媽媽手」,本週就讓專業的復健科醫師王薏茜,來教導大家如何輕鬆揮別惱人的媽媽手。
達人出列︰王薏茜/台灣復健醫學會會員、超越復健診所醫師,台大醫學系畢業、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現為超越復健診所醫師、台灣復健醫學會會員,曾任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
大拇指卡卡、手腕痠痛,小心「媽媽手」上身!俗稱媽媽手的手部狹窄性腱鞘炎,並非只有媽媽才會得,凡是大拇指需經常做重複動作的人都要注意。超越復健診所醫師王薏茜表示:「大姆指日常使用頻繁,因此得了媽媽手十分不方便,很多媽媽會得主要是因產後擠奶的動作。而媽媽手一般在慣用手較常發生,像抱嬰兒、炒菜都容易因過度使用大姆指而得媽媽手,另外會用剪刀的園藝師、炒菜師傅也是高危險群。」唯一預防媽媽手的方法,就是盡量不要過度使用大拇指。
王薏茜醫師強調,多休息是治療媽媽手的最好方法,因休息是人體組織修復或提升免疫力的根本之道;而媽媽手的發病分2階段,初期是有紅、腫、熱、痛症狀的媽媽手急性期,這時候最好趕快至復健科就醫並積極治療。首先醫師會照超音波診斷患者是否為媽媽手或單純的肌肉痠痛;而媽媽手的初步治療包含冰敷、貼消炎貼布、吃消炎止痛藥、多休息或以媽媽手護具固定,症狀都可緩解。
王薏茜醫師表示,若急性期階段沒妥善治療,會進入大姆指肌腱沾黏的慢性期階段,可能產生慢性疼痛、手腕肌力減少、拇指活動受阻等症狀,且這時肌腱已沾黏,甚至可能痛到十年之久,需開刀治療,另還要接受電療、熱敷及牽拉運動等物理治療,並穿戴手部護具,避免過度使用,且恢復時間慢,有時要數個月的治療才能慢慢緩解疼痛。
2招擺脫媽媽手!
王薏茜醫師教大家2招居家復健動作,她特別強調,這2招是在慢性期階段才適用,在媽媽手急性期最好不要使用手部,讓手盡量休息,而這些動作1天做1組即可。
第1招︰將手輕輕握拳靠於桌邊,手心向下,大姆指包覆於手心內,手腕輕輕向下到感覺疼痛時稍做停留後,再將手腕輕輕向上。手腕慢慢的上下運動,來回共6次即可。
第2招︰握一個裝3分滿的寶特瓶,然後將手輕靠於桌邊,將寶特瓶慢慢往下放到手可彎曲的極限角度,再將寶特瓶慢慢上舉,次數不限,只要鍛鍊到手部肌肉有點微痠即可。
若有媽媽手一定要盡快至復健科就醫,醫師會以超音波檢測發炎部位。(記者陳宇睿/攝影)
使用媽媽手護具固定是最好的治療方式,能讓手部休息並減少需大姆指的動作。(記者陳宇睿/攝影)
擺脫媽媽手第1招示意圖。(記者陳宇睿/攝影)
天啊!我才剛當媽媽怎麼手就又痠又痛呢?(記者陳宇睿/攝影)
王薏茜/台灣復健醫學會會員、超越復健診所醫師。(記者陳宇睿/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