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一遊台灣紅茶廠】台灣紅茶史地篇

    羅一倫/臺紅茶業文化館館長(圖片提供/羅一倫)

    羅一倫/臺紅茶業文化館館長(圖片提供/羅一倫)

    2018/05/05 06:00

    記者吳書緯/報導

    春天已經到來一陣子,也代表台灣紅茶的產季開始,平常總是喝茶,沒有機會「製茶」,跟著生活週報的腳步到全台各地的茶廠親自製茶,並且順道遊茶廠周邊。

    達人出列

    郭寬福/前農委會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分場長

    出身苗栗茶農家庭,鑽研茶業長達30多年,歷任茶業改良場多項職務,走訪全台各地茶園,退休後巡迴台灣各地茶區指導教學與擔任各地茶葉競賽評審。

    羅一倫/臺紅茶業文化館館長

    出身於新竹關西的紅茶家族,留學美國回國後研究台灣紅茶歷史與茶產業,並將家族老茶廠改造成為博物館,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紅茶。

    紅茶在台起源

    前農委會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分場長郭寬福表示,台灣紅茶最早是在日治時代初期由日本會社引進至台灣,陸續在三峽與新竹一代開拓茶園並生產紅茶,主要供應日本國內需求,但規模不大且技術欠佳;直到1920年代引進印度阿薩姆品種在南投魚池試種成功,開啟了台灣紅茶的第1個高峰。

    臺紅茶業文化館館長羅一倫分析,阿薩姆茶苗屬於大葉種,而當時世界消費市場主要流行的紅茶品種正是大葉種,總督府因發現有利可圖,官方開始鼓勵生產紅茶,三井合名會社在北台灣設立了多間茶廠,以「Formosa Black Tea」為品牌,出口到世界,1930年代是台灣紅茶高峰與出口大宗。

    關於台灣紅茶的發展,羅一倫提到,戰後面對國際紅茶市場的兢爭與茶包消費型態的轉變,對於以「清香」與「條型」為特色的台灣紅茶來說,漸失競爭優勢,台灣紅茶業者於是轉綠茶製作,也有一番榮景。郭寬福分析,台灣經濟在1970年代開始起飛,工資上漲讓台灣紅茶在價格上難以與印度等地匹敵,導致紅茶沒落。

    直到西元1999年,郭寬福提到,當年台茶18號(紅玉)育種成功,加上921大地震災後大企業資源投注災區,同時茶業改良場對於茶農進行紅茶生產的精緻輔導,有別以往的粗放生產,為台灣紅茶帶來復興契機。對此,羅一倫以自家產業為例,西元2000年開始,除了維持茶葉生產外銷,也將老茶廠的舊有空間變身為茶業博物館,他說,最重要的是「讓茶廠老員工說自己的故事」,結合茶歷史文化導覽與解說,提升整體附加價值,創造新的產業模式。不過郭寬福提到,目前台灣的紅茶廠不會成為單純的觀光工廠,因為單做旅客的生意不足以維持營收,現階段仍以教育推廣為重。

    郭寬福介紹,紅茶的茶樹品種可分為大葉種(喬木)與小葉種(灌木)2種,大葉種包含知名的台茶8號、台茶18號(紅玉)、21號(紅韻),主要產區位於南投魚池、花蓮瑞穗與屏東;而小葉種當中著名的茶種包含青心烏龍、青心大冇(ㄇㄡ )等品種,分布於桃竹苗以及宜蘭等地。

    羅一倫分享,以發酵程度來區分茶類,紅茶為全發酵茶類,與半發酵茶類的烏龍茶、包種茶、不發酵類的綠茶,製作過程有明顯差異,現在一些傳統紅茶廠還能看見昔日大型揉捻機等製茶機具,與紅茶製作過程中使用許多機具輔助揉捻和乾燥有關,訪客可以透過這些製茶機具與歷史紀錄交互印證。

    紅茶製作過程中的「揉捻」是以擠、壓、搓、揉的作用力破壞茶葉的表面組織,讓茶葉進行發酵,也是一般人到紅茶廠最常體驗的製作過程。(記者沈昱嘉/攝影)

    紅茶製作過程中的「揉捻」是以擠、壓、搓、揉的作用力破壞茶葉的表面組織,讓茶葉進行發酵,也是一般人到紅茶廠最常體驗的製作過程。(記者沈昱嘉/攝影)

    紅茶在製作過程中的揉捻和乾燥過程都需要機具輔助,到了紅茶廠也能看到這些製茶機具。(記者李惠洲/攝影)

    紅茶在製作過程中的揉捻和乾燥過程都需要機具輔助,到了紅茶廠也能看到這些製茶機具。(記者李惠洲/攝影)

    台灣紅茶自日治時代開始種植,中間曾經歷低谷,在921地震之後開始復興。(記者李惠洲/攝影)

    台灣紅茶自日治時代開始種植,中間曾經歷低谷,在921地震之後開始復興。(記者李惠洲/攝影)

    優質的台灣紅茶需要用人工以徒手逐一將「一芯二葉」的嫩芽摘下。(記者李惠洲/攝影)

    優質的台灣紅茶需要用人工以徒手逐一將「一芯二葉」的嫩芽摘下。(記者李惠洲/攝影)

    郭寬福/前農委會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分場長(記者李惠洲/攝影)

    郭寬福/前農委會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分場長(記者李惠洲/攝影)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生活週報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