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跟著青蛙去旅行】台灣春夏常見蛙類

為了尋找蛙類的蹤影,賞蛙時要靜下來聆聽聲音。(記者許麗娟/攝影)

為了尋找蛙類的蹤影,賞蛙時要靜下來聆聽聲音。(記者許麗娟/攝影)

2018/03/17 06:00

記者許麗娟/報導

日本手機遊戲旅行青蛙「旅かえる」在台灣吹起一股療癒系的養蛙風潮,台灣一年四季都能賞蛙,尤其氣候潮濕的春夏季最盛,不妨來趟賞蛙之旅,看看青蛙們都到哪裡「聚會」吧!

達人出列

楊懿如/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

從事台灣蛙類生態研究,為台灣第一位本土蛙類生態博士,設置有台灣兩棲類保育網,又有青蛙公主之稱號,著作有《賞蛙圖鑑》、《探索台灣蛙類世界》、《賞蛙呱呱叫》等。

賞蛙五四三

台灣四季都適合賞蛙,特別在春雨過後,因此春、夏季為最佳賞蛙季節。賞蛙地點從平地至山區、溪流到沼澤等地都能賞蛙,牠們喜歡在有水源、乾淨的環境,因此也是環境指標,不過楊懿如提醒,青蛙是很害羞的生物,因此賞蛙時腳步要輕、也要學會靜靜地觀察和聆聽聲音,因賞蛙多在入夜後活動,周邊可能也有蛇或其他生物出沒,因此穿著上,最好能穿長袖、長褲及雨鞋或包覆式鞋款。

長腳赤蛙

身體及四肢修長,是台灣「赤蛙」種類中腿最長的蛙類,後肢為體長的2倍,身體呈紅褐色或灰褐色,背上有一個八字形的黑斑,從尖吻至眼睛、鼓膜到肩上方有一塊黑褐色的菱形斑,分布於台灣西部的中北部平地及低海拔山區,在繁殖期時於稻田、水溝、積水池、水塘附近可見。

黑眶蟾蜍

蟾蜍與青蛙同為兩棲類生物的「無尾目」,只是因為背上有大大小小的疣而較不討喜,眼睛邊有黑色隆起,故名「黑眶蟾蜍」,體色呈黑色或灰黑色,趾端像擦了黑色的指甲油,春夏季為主要繁殖期,出沒於台灣海拔600公尺以下的平地、山區,及住宅附近的稻田、空地等。

小雨蛙

體長約2~3公分大的小雨蛙,是頭小腹大、身體呈扁平三角形的小型蛙類,體背有深色花紋,叫聲低沉響亮,喜歡躲在草根、土縫或石頭底下鳴叫,常常只聞其聲,不見其影,不過台灣分布廣,平地常見,像沼澤、濕地公園等皆可見。

斯文豪氏赤蛙

台灣特有種,棲息在全台2,000公尺以下山區的溪流附近,體色有綠色、褐色或綠褐色交雜,特徵是身體修長,為適應溪流生活,趾端膨大呈吸盤狀,白天會躲在石縫或溪邊草叢裡,像鳥一樣的啾啾叫,繁殖期約從2~10月,尤其春秋兩季特別活躍。

莫氏樹蛙

為台灣特有種,全台從平地的樹林、果園到海拔2,000公尺山區的針葉林皆可見,特徵是綠色體背上帶有小白點,腹側有愈老愈明顯的黑斑,大腿內側及眼睛虹膜呈鮮豔的橘紅色或淡橘色,叫聲響亮,像火雞般「呱—啊呱呱呱呱呱呱」。

台北樹蛙

背面為綠色、腹部為白、黃色,股部內側為黃色並有一些小黑斑。體長可長至4~6公分,主要分布於台北盆地及台灣中部以北的中低海拔山區與平地,約海拔200~600公尺地區的樹林間,如台北的陽明山、象山步道、木柵、景美及南投等地皆可見其蹤影。

長腳赤蛙(圖片提供/楊懿如;李鵬翔攝)

長腳赤蛙(圖片提供/楊懿如;李鵬翔攝)

黑眶蟾蜍(圖片提供/楊懿如;李鵬翔攝)

黑眶蟾蜍(圖片提供/楊懿如;李鵬翔攝)

小雨蛙(圖片提供/楊懿如;李鵬翔攝)

小雨蛙(圖片提供/楊懿如;李鵬翔攝)

斯文豪氏赤蛙(圖片提供/楊懿如;李鵬翔攝)

斯文豪氏赤蛙(圖片提供/楊懿如;李鵬翔攝)

莫氏樹蛙(圖片提供/楊懿如;李鵬翔攝)

莫氏樹蛙(圖片提供/楊懿如;李鵬翔攝)

台北樹蛙(圖片提供/楊懿如;李鵬翔攝)

台北樹蛙(圖片提供/楊懿如;李鵬翔攝)

楊懿如/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圖片提供/楊懿如)

楊懿如/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圖片提供/楊懿如)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