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台灣好好玩】王大閎的建築美學巡禮

    國父紀念館內部挑高的空間安置了國父銅像,呈現莊嚴肅穆﹙記者臺大翔/攝影﹚

    國父紀念館內部挑高的空間安置了國父銅像,呈現莊嚴肅穆﹙記者臺大翔/攝影﹚

    2017/10/22 06:00

    記者吳書緯/報導

    王大閎是戰後來台的建築師中,輩分最為崇高的一位,與知名建築師貝聿銘同窗的王大閎,在時局紛亂之際,選擇來台貢獻所長,建築特色融合西式現代主義與中式建築語彙,啟發後輩亦留下許多代表作。時值大師百歲生日,跟著生活週報漫遊在他的建築中。

    王大閎生平簡略與建築特色

    王大閎(1917~)生於1917年,父親是民國知名法學家王寵惠,曾任中華民國第1任司法院長等職,王大閎童年在中國文人庭院建築林立的蘇州成長,這段成長經歷對於他日後建築設計融合庭園建築的構思有著重要影響。13歲時家人定居歐陸,到瑞士讀中學,之後赴英國劍橋大學就讀建築系,二戰方酣,改至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深造,師事系主任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同班同學還有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的貝聿銘。

    徐明松說,王大閎處在戰亂年代,卻能受到完整的建築養成教育,是華人建築同輩中少見。葛羅培斯是德國包浩斯(Bauhaus)學校的創辦人,後避納粹遷居美國,並將包浩斯的建築精神帶到美洲大陸,王大閎在哈佛期間學習到其精髓,在日後的作品中常見到空間的流動、少即是多的美學與現代建築的機能性。

    王大閎哈佛畢業後,1947年回到中國上海與4位建築師好友合開事務所,1949年後短暫到香港執業、1953年來到台灣,1950至1970年代是其建築作品的高峰期,國父紀念館、外交部與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都在這個時期完成,徐明松說,王大閎在台進行了「中國建築現代化」的實驗探索,將傳統建築的精神融合在全新的創作上。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

    建國南路自宅是王大閎來台後的第一個作品,當時成為建築系學生的朝聖熱點,可惜轉賣之後被拆除,近年在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奔走促成下重建,使大師靈光再現。

    徐明松說,這棟建築的重要性也在於剛到台灣的王大閎,在不熟悉台灣的氣候環境下,最不受外在環境拘束的一件作品,高聳的圍牆延續童年在蘇州的生活經驗,落地窗外的兩根黑色鑄鐵柱呼應了傳統合院正廳左右對稱的邏輯,也是巧妙的支撐橫樑,前方的庭院就像是傳統的院落空間,臥室窗戶採圓形窗,搭配格狀窗櫺,有中國建築「月洞門」的精神,室內空間由朱紅、黑、白構成,呈現東方色彩,巧妙地在現代建築的構造融入了傳統合院與庭院的氛圍。

    DATA

    (02)2595-7656。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美術公園內)。週三~週日09:30~17:30,週一、週二休 免費參觀。

    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是在1961年由時任校長的錢思亮委託王大閎設計,位於台大椰林大道盡頭旁,活動中心的摺板式屋頂是其特色,與常見的摺板屋頂相比,王大閎的設計帶了點細膩,仔細觀察可以看到摺板的高點比低點還外移了一些距離,帶有飛簷之勢,側邊摺版忽然在高點停止,也營造了輕盈飛翔的線,讓整棟建築沉浸在既傳統又現代的氛圍。

    半世紀過去,活動中心仍是台大學生重要的使用空間,漫步校園不妨到此感受大師設計初衷。

    DATA

    (02)3366-3247。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室內07:00~22:00,無休。

    國父紀念館

    國父紀念館是王大閎作品中,最為世人所知的作品,也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作,王大閎當時贏得競圖首獎。徐明松提到,原本台北故宮競圖也是王大閎獲得第一名,但因為過於前衛而遭捨棄。王大閎在設計國父紀念館時,理解業主(政府)的心態,在屋頂的詮釋中呈現了中國傳統元素。但在設計圖完成後與政府溝通的過程中,仍是延滯數年,甚至蔣介石差點想要讓屋頂成為清代宮殿的風格,王大閎以「國父革命不就是要推翻滿清,若紀念館要是模仿清朝宮廷的樣子,對國父不就是諷刺?」的說帖,說服蔣介石維持原案。

    國父紀念館的屋頂採文官的紗帽造型,擷取了古典飛簷的精神,但更為突出和誇張,挑伸的尺度更大,打破了傳統建築屋簷的穩定感,使建築更雄偉,而廊道上的扶手與整體空間尺寸設計給人親切感,呈現「國父親民」的意涵,現在也是青少年們喜愛練習熱舞的地點。

    DATA

    (02)2758-8008#546、545。台北市信義區仁愛路四段505號。室內09:00~18:00,無休 免費參觀。

    東門基督長老教會

    位於仁愛路上的東門基督長老教會,是目前僅知王大閎設計的唯一的宗教性建築作品,徐明松說,東門教會原本的舊樓面向臨沂街,因購得面仁愛路的土地而能擴建,於是委託了王大閎。據林瑞隆牧師回憶,擴建是由教友顏春安長老牽線,出身台南望族的顏春安曾赴美留學,或許是這層原因使兩人相熟,林瑞隆也回憶到,兩人都是使用英語交談。

    王大閎深知面向仁愛路的一端就是都市中巨大的招牌看板,他在面寬有限的仁愛路上,拉起了一座高聳、裝飾性的巨大立面,並在上半設計出一個空氣十字架,也透過立面隔絕了教堂內的寧靜,漫步在仁愛路上別忘了抬起頭來,看看大師的巧妙安排。

    DATA

    (02)2351-3589。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76號。參觀請電洽教會

    椰林大道盡頭旁的台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摺板屋頂是其特色。﹙記者陳宇睿/攝影﹚

    椰林大道盡頭旁的台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摺板屋頂是其特色。﹙記者陳宇睿/攝影﹚

    王大閎。(圖片提供/徐明松、鄒昌銘/攝影)

    王大閎。(圖片提供/徐明松、鄒昌銘/攝影)

    徐明松最推薦的視角也是東門基督長老教會面向仁愛路的巨大立面,但從後方可以看到新樓(左)與舊樓(右)的接合處。﹙記者沈昱嘉/攝影﹚

    徐明松最推薦的視角也是東門基督長老教會面向仁愛路的巨大立面,但從後方可以看到新樓(左)與舊樓(右)的接合處。﹙記者沈昱嘉/攝影﹚

    建國南路自宅坐北朝南,望向戶外有豁然開朗之感。﹙記者臺大翔/攝影﹚

    建國南路自宅坐北朝南,望向戶外有豁然開朗之感。﹙記者臺大翔/攝影﹚

    國父紀念館外圍的廊道設計同時包含了兩種尺寸,柱子內側的大空間有莊嚴之感,柱子外側較窄的空間則呈現親民性,還設計水泥長凳可歇息。﹙記者沈昱嘉/攝影﹚

    國父紀念館外圍的廊道設計同時包含了兩種尺寸,柱子內側的大空間有莊嚴之感,柱子外側較窄的空間則呈現親民性,還設計水泥長凳可歇息。﹙記者沈昱嘉/攝影﹚

    教會的舊樓是否由王大閎設計尚未有定論,仿哥德式建築的屋頂也極富創意。﹙記者沈昱嘉/攝影﹚

    教會的舊樓是否由王大閎設計尚未有定論,仿哥德式建築的屋頂也極富創意。﹙記者沈昱嘉/攝影﹚

    東門教會面向仁愛路上的基地面寬不大,王大閎以高聳的巨大立面刻畫出空氣十字架。﹙記者沈昱嘉/攝影﹚

    東門教會面向仁愛路上的基地面寬不大,王大閎以高聳的巨大立面刻畫出空氣十字架。﹙記者沈昱嘉/攝影﹚

    徐明松/建築史學者。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曾赴義大利國立威尼斯建築學院深造,獲得建築碩士學位,專長在建築設計、都市設計與分析、批判性建築理論,並專研戰後台灣建築史,並擔任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秘書長,推動自宅重建。﹙記者臺大翔/攝影﹚

    徐明松/建築史學者。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曾赴義大利國立威尼斯建築學院深造,獲得建築碩士學位,專長在建築設計、都市設計與分析、批判性建築理論,並專研戰後台灣建築史,並擔任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秘書長,推動自宅重建。﹙記者臺大翔/攝影﹚

    建國南路自宅從客廳往臥室望過去的景色,是徐明松最為推薦的視角,窗外可隱約見到竹林的光影。﹙記者臺大翔/攝影﹚

    建國南路自宅從客廳往臥室望過去的景色,是徐明松最為推薦的視角,窗外可隱約見到竹林的光影。﹙記者臺大翔/攝影﹚

    國父紀念館的造型呈中國傳統文官的紗帽狀。﹙記者沈昱嘉/攝影﹚

    國父紀念館的造型呈中國傳統文官的紗帽狀。﹙記者沈昱嘉/攝影﹚

    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摺板的屋頂向外延伸,製造出起翹的感覺,與當時常見的摺板有所不同。﹙記者陳宇睿/攝影﹚

    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摺板的屋頂向外延伸,製造出起翹的感覺,與當時常見的摺板有所不同。﹙記者陳宇睿/攝影﹚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生活週報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