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熱活躍 當心遭隱翅蟲「毀容」
圖‧文/洪啟庭
每年4月到10月是隱翅蟲活躍的時候。臨床上,曾遇過一名女性上班族在睡夢中,突然覺得有東西在臉上爬,她隨手揮打了一下,想把異物趕走,沒有想到隔天醒來,發現左眼的下眼瞼處出現紅、腫、熱、痛等發炎症狀。
剛開始她並不以為意,沒想到兩天後,症狀仍未好轉,趕緊就醫。
經詢問後得知,患者的住處旁邊有一個小公園,她因為怕黑,所以都習慣開燈睡覺,被不明蟲體叮咬的那天有下雨,天氣潮溼,仔細詳查病灶,確認是隱翅蟲引起的感染。
大部分的隱翅蟲皮膚炎是在四肢與脖子出現灼痛,皮膚起水泡及潰爛,可是像這名都會女子卻是在眼眶附近產生病灶,這種情形在國內、外的文獻相當罕見。
治療時,先控制患者病灶的發炎與消腫,並在凹陷的下眼瞼部位注射玻尿酸,改善下陷的程度,但是毒素所誘發的上皮拉扯、結疤現象在處理時,卻相當棘手。
體液「隱翅蟲素」會刺激皮膚
其實隱翅蟲本身並不會螫人,但牠們的體液具有「隱翅蟲素」會對皮膚產生刺激。一旦蟲體被打死或捻碎時,就會造成毒液大量濺出,只要與未被衣物遮蔽的皮膚接觸10-15秒,就會引起發炎反應,患者會感到疼痛、皮膚起水泡及潰爛,形成「隱翅蟲皮膚炎」,並且在傷口還沒完全復原前,更是苦不堪言。
預防勝於治療!在隱翅蟲出來活躍前,應了解牠的習性。包括隱翅蟲喜歡棲息在水田、草地及樹林中(因此以鄉下地方為多),有明顯的趨光性,常在晚上飛入有燈火的地方(如家中的燈),尤其是陰雨或濕熱的天氣,或棲息處受到騷擾時(如整地、伐木及除草等動作時),其活動性會更加劇烈,甚至會傾巢而出。
因為牠的體型較小,絕大部分在0.5-1公分之間,可以穿過一般家庭門窗的紗窗、潛進屋內而侵害人體。
近年來由於都市綠化的結果,都會地區的病例也不在少數。
建議爬山時,最好穿長袖、淺色衣物;晚上看到有不明蚊蟲飛入室內時,不要用手直接拍打。
萬一不小心打死隱翅蟲,發生隱翅蟲皮膚炎,先不要驚慌,可以先用清水溫和地沖洗患部,並用乾淨的紙巾或毛巾壓乾病灶後,迅速就醫。
然後按照醫師指示,塗抹治療藥膏,千萬不要搓揉患部,也不要弄破水泡與膿皰,以免續發性的細菌感染,或出現全身過敏反應。
若是任意抓破水泡與膿皰,有可能在第2-3個月後,出現難以磨滅的色素沉積等現象。
一般而言,隱翅蟲皮膚炎的病程大約為一至兩星期後可痊癒。
(作者為國軍高雄總醫院教研中心主任)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