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施肥」可減緩暖化?!台大學者推翻假說
台大助理教授任昊佳與哥倫比亞大學合作的研究團隊發現,「鐵施肥」並不能有效延緩溫室效應。(記者吳柏緯攝)
〔記者吳柏緯/台北報導〕減緩地球暖化的「有效」方法可能又少了一項。台大地質科學系助理教授任昊佳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合作的跨國研究團隊,針對延緩溫室效應的知名假說「鐵施肥」進行研究,有別於以往的結果,發現在海中添加鐵元素,對於藻類生長、減少二氧化碳含量的效果有限。
鐵施肥的假說在一九九○年被提出之後成為熱門的研究項目,認為在海洋中添加鐵元素,可促進行光合作用的藻類植物生長,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助減緩地球溫室效應的功能。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海洋學大師,如已故的John Martin曾說過:「給我一噸的鐵,我給你一個冰期。」
任昊佳與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自二○一○年起在赤道太平洋與南大西洋展開研究。她說,根據早期研究,在冰河時期,陸地上許多富含鐵元素的粉塵被風帶往海洋,增加海中的鐵元素含量,促進藻類生長。但研究團隊提取兩邊的海底沉積物加以分析,發現海中鐵元素含量都上升時,南大西洋的二氧化碳含量有顯著下降,但是赤道太平洋卻沒有明顯改變,南大西洋藻類生長的成果較顯著,赤道太平洋則較不明顯。
這樣的結果推翻以往認知。任昊佳說明,造成這樣的結果,可能原因在於環境不同。她表示,以往鐵施肥研究多在靠近南北極海域進行,該區域原本就是藻類生長較密集的地方,海中的營養鹽、氮、磷含量較多,添加鐵元素只是讓環境變得更適合藻類生長。靠近赤道的海域則因為缺乏營養鹽,即便添加鐵元素,環境也較不利藻類生長。
任昊佳進一步說明,過去利用示蹤劑追蹤氮元素的研究也已證明,大西洋深層海水會流向赤道太平洋,因此在南大西洋消耗過多的氮、磷元素,流向赤道太平洋的海水就會因為缺乏這些元素而變成不適合藻類生長。
此研究已刊登在科學期刊Nature上。任昊佳表示,長遠看來,找尋可減碳的替代能源,才是解決地球暖化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