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挖出人骨 清大開課考古
清華大學人類所助理教授邱鴻霖(左)指導學生如何正確拿取頭骨標本。(記者蔡彰盛翻攝)
〔記者蔡彰盛/新竹報導〕一具人骨可以透露出很多秘密!清華大學人類所助理教授邱鴻霖以人骨研究台灣史前人類與文化脈絡,開設台灣唯一兼具科學與文化的人骨考古學課程,用清大校園內挖出的人骨標本輔助教學,引領學生研究人骨學歷史,成為人文社會學院熱門課程。
藉標本理解社會與文化
邱鴻霖表示,考古學是以科學方法解析古代人及其文化,人骨考古學不僅分析人骨的DNA描繪血緣地圖,更從人骨透露的各種訊息,拼湊出此人所經歷的一生,推敲生前生活環境、習俗儀式等。
在這門課程裡,學生觸摸真實標本,學習鑑別人骨,推斷年齡、性別等;還有古病理學,分析此人生前曾經感染的病症,透過骨遺傳學鑑定DNA基因,以同位素分析,還能知道生前的環境與飲食。邱鴻霖也非常重視人骨的出土脈絡與埋葬行為所透露的線索,由此了解社會與文化。
學生在課堂上用來分析的人骨標本,是民國九十年至九十二年間,清大開發南校區時所挖掘出來的。清大南校區(即寶山路旁,台積館周邊)過去曾是新竹第一公墓,遷葬完畢展開清理作業時,發現許多清朝無主墓葬的墓碑及陪葬品,頗具文化價值,因此邀請中央研究院李匡悌教授協助清理與研究。當時邱鴻霖是李匡悌的碩士班學生,一起參與。
每學年僅開放20人修課
邱鴻霖說,為出土人骨測量分析體質,發現頭骨型態與漢人較為接近,也看出新竹早期漢人生活艱辛,不乏有肺結核、梅毒等傳染病。
邱鴻霖說,人骨考古學涵蓋法醫人類學、體質型態學、考古學等,從人骨與陪葬品分析,可慢慢累積出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聚落、一個區域,甚至一個島嶼的故事。
不過,因人骨標本數量有限,因此人骨考古學在清大人社院雖然頗為熱門,但自民國一百年開課以來,每學年只能開放廿人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