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鬆上身 打個噴嚏就骨折
文/蘇豐文
骨質疏鬆症已經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全球第二大重要流行病。很多誤以為身高變矮、彎腰駝背是年歲漸增的正常變化,但骨質疏鬆症就是這樣隨著歲月無聲無息地讓我們的骨量減少、骨密度降低,使骨骼變得脆弱,增加發生骨折的機會。
大多數罹患骨質疏鬆症的病人在發生骨折之前並不會有明顯的症狀,但是很可能在一些日常活動中,像是提重物,或不小心跌倒、滑倒,甚至只是打個噴嚏,就發生骨折。
骨質疏鬆症造成的骨折,常見於前臂手腕、髖骨或脊柱壓迫性骨折。當骨折發生在髖骨或脊柱而造成劇烈疼痛及行動受限時,因症狀明顯,較能及早診斷治療;可是也有部分症狀不明顯的骨折,會讓人以為是扭到或是背痛,因而延遲就醫。
據統計,約有1/3的台灣婦女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這種風險高於乳癌、卵巢癌和子宮癌風險的總和;男性則約有1/5的機會,風險也高於前列腺癌。
2012年國際骨質疏鬆症期刊排名顯示,台灣50歲以上成人髖部骨折的發生率,以每10萬人口約450人,高居亞洲第一、全球第七。而發生髖部骨折後第一年內,男性有22%、女性有15%的死亡率。
◎以下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
●年長者
●停經婦女
●女性荷爾蒙不足
●亞洲女性與白種人
●營養失衡,缺乏鈣與維生素D
●缺乏運動或長期臥床
●抽菸、酗酒
●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
●家族病史
●其他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慢性腎功能不良、厭食症、吸收不良、糖尿病、肝臟疾病
預防骨質疏鬆症基本應從飲食、運動與改善生活作息著手。除多攝取富含鈣質(如牛奶、小魚乾)等、補充維他命D外,多曬太陽,從事使骨骼量增加的負重運動與肌力增強運動,避免有害骨質健康的因子與藥物,都是儲存骨本、預防骨鬆所不可或缺的。此外,應就醫詢問醫師是否需要進行骨質密度檢測與後續治療的評估。
(作者為高雄市七賢脊椎外科醫院脊椎外科主任)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