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便檢查 揪到大腸癌
文/陳奎閔
52歲的洪先生有糖尿病病史,一直配合醫囑,規則服藥控制。日前他到醫院回診取藥時,門診小姐建議他順便作糞便潛血檢查。他接受建議,檢查結果顯示為陽性反應。
醫師再安排他接受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乙狀結腸處有一個3公分大的腫瘤,手術切除,病理檢驗後證實是大腸癌,幸好發現得早,癌細胞沒有轉移到淋巴腺以及其他地方,目前正持續在門診追蹤中。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在台灣,大腸癌的發生及死亡人數是所有癌症發生及死亡的第三位。造成大腸癌發生機會增加的原因有許多,飲食西化伴隨的高脂肪、低纖維化的飲食、紅肉的攝取量增加及缺乏運動等,都會增加大腸癌的發生機會。
另外,年紀大於50歲、抽菸、肥胖、有大腸癌家族病史及發炎性腸道疾病等,也都是發生大腸癌的高危險群。
初期的大腸癌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一旦發生,例如:大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虛弱、貧血等症狀時,通常代表癌症已經發生一段時間。
基於以上原因,如何在早期把大腸癌篩檢及診斷出來是很重要的。早期的大腸癌(第0、1期)如果經過妥善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據歐美國家經驗,每一至兩年糞便潛血篩檢約可減少18-33%的大腸癌死亡率。
我國自102年6月開始全面提供50-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反應檢查。糞便潛血檢查(FOBT)是檢查糞便中是否有血,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用免疫法,不需飲食限制。如果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在檢查過程如有發現病兆或瘜肉時,可以直接取樣做切片或是將它切除。
由於內視鏡對於大腸癌診斷上的進步,有部分的早期癌症可以單純的經由內視鏡切除而痊癒。
對於大腸癌,除了定期篩檢以外,良好的飲食習慣、每天適度的運動都是預防大腸癌的辦法。當然,與專業醫師做良好的溝通與配合,可以進一步達到更好的控制。
(作者為彰化秀傳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