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寶寶哭哭不抱 長大易猜疑

2015/06/10 06:00
寶寶哭哭不抱 長大易猜疑

▲一歲以上的孩子應以吃飯為正餐而非喝奶。(圖由《親子天下》提供)

記者吳欣恬/台北報導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但要如何照顧孩子?卻也讓新手爸媽十分傷神。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昨天整理六大育兒迷思,提供正確育兒觀念,讓家長參考。

◎迷思1:寶寶哭不能抱。

王哲宏指出,寶寶哭泣有3種模式,可依哭聲辨別再因應。

●一是肚子餓討奶喝的生理需求,哭聲有規律,聲量大,可先出聲給回應,再看時間是否需餵奶。

●二是需要人陪的心理需求,哭聲沒規律,大小強弱不一定。可先給予互動,若孩子繼續哭,再視情況決定是否要抱孩子。

●三是跌倒碰撞,常為尖叫嘶吼,頻率高、節奏密集。可較大力的重抱,並在後背、脖子下面拍撫,這樣可讓寶寶有安全感。

王哲宏進一步指出,「擁抱」是對小小孩傳遞愛的語言,刻意不抱哭鬧的孩子的訓練法,容易讓孩子產生情緒障礙及喪失安全感,甚至跟長大之後,產生不信任、猜疑及易怒的性格有關,因此適當擁抱有助於穩定情緒。

◎迷思2:早點練如廁,尿布戒得快。

2歲前開始戒尿布,造成孩子的焦慮。應等滿22至30個月,大小便時開始有跑到角落或抓生殖器等特殊行為,再開始訓練。

◎迷思3:副食品應完全不加調味料。

寶寶6個月開始吃副食品,9至10個月可開始調味,一鍋粥約加1/3小匙的鹽,適當調味可減少寶寶厭食期的症狀 。

◎迷思4:活動量大是因為常帶出門。

王宏哲表示,0-3歲是感官運動發展期,2歲以上孩子活動量會變高,如果沒有滿足孩子活動的需求,反而不會乖乖坐下來學習。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發生率逐年升高(5%-8%)的原因,有部分也與幼兒時期,讓孩子太大量的操作與認知學習,而忽略身體的運動與活動有關。

◎迷思5:不喝奶會營養不均

孩子滿一歲後就應把飯作為正餐,而非喝奶;2歲後不需特別喝奶。多喝奶反而與過敏及過動現象有關。

◎迷思6:孩子手冰就要保暖。

嬰兒體溫比大人高0.3至0.5度,不須特別保暖,可以寶寶頸後和背部的體溫觀察是否需加衣服或被子,太熱反而睡不好。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