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台灣水情 水資源專家:主角換人做做看
丁澈士認為現階段水資源政策綱領「地面水為主、地下水為輔」的政策應該檢討。(記者邱芷柔攝)
〔記者邱芷柔、湯佳玲/綜合報導〕水情持續吃緊,眼看寶島漸漸變成「枯」島,屏東科技大學工學院院長丁澈士提出「主角換人做做看」的思維,直指政府以「地面水為主、地下水為輔」的水資源政策綱領需檢討,盼政府打破使用地下水的負面迷思,解決水情問題。
改地下水為主、地面水為輔
丁澈士說,豐水期時,地面水庫接收地表的水,但水庫淤積速度遠比政府清淤速度快,同一時間中央山脈也補充到地層下的水源,豐沛、潔淨,卻因政策淪為配角,沒被保留下來,白白浪費流入海中。
丁澈士指出,地面水庫應在豐水期擔任蓄水沉澱的配角工作,並將供水來源交給地下水庫,待枯水期時,再由水庫供水,如此不僅不會有枯水期超抽地下水而導致地層下陷問題,水庫在豐水期儲存的水量,更可以供應全台一百八十天的用水,穩定度過枯水期。
丁澈士表示,「地下水為主、地面水為輔」沒有技術問題,只要政策改變,政府就能利用現有的地下水觀測站、觀測井作為地下水管理、控制工具,解決地層下陷、海水入侵、土壤鹽化的疑慮,甚至還能透過妥善利用儲蓄地下水,解決下游、沿海地區在豐水期的洪患問題。
丁澈士說,台灣每年平均降雨量有兩千五百毫米,儘管去年僅有一千五百毫米,仍比世界年平均降雨量九百七十毫米要高出許多,如今用水捉襟見肘,相當不可思議,說到底,是政策出了問題,政府應該考慮「主角換人做做看」,讓台灣擺脫「枯島」的苦悶。
水利署主秘賴建信表示,將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運用以蓄豐濟枯是好的方向,但要「適地適用」,他將地質用麵包做比喻說,若把鬆軟麵包孔隙所含的水全部抽光,軟麵包就會整個塌陷下去,這就是目前台灣西半部普遍地質鬆軟的情況,像雲嘉南地區超抽地下水已造成地層下陷,並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