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漿會酸才正常? 營養師破迷思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近期市售豆漿酸敗問題引起廣大討論,不少人認為「沒亂添加防腐劑才會壞」、「現磨豆漿也很容易壞」,但營養師強調,以酸敗速度論斷新鮮度的觀念錯誤,除了涉及添加防腐劑與否,還可能是微生物過分繁衍,或是業者產程抑菌管理不佳、民眾未妥善保存所致。
營養師程涵宇表示,食物腐壞原因包含微生物,例如細菌、酵母與黴菌分解食物醣分、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產生氨、硫化氫、酮等,使食品發生不良氣味;或是食物本身含酶活性增強,引起食物組成成分分解,進而腐敗變質;或是空氣中的溫度、濕度、光照、氧氣作用,導致食物發生化學反應而酸敗。
程涵宇指出,營養成分高的食物,相對容易滋長微生物,像是富含植物性蛋白質的豆漿,就是微生物的溫床,只要放在室溫15.5至47度的空間,細菌就會翻倍生長,因此推估民眾口中「開封後有酸味」、「放一下就變豆花」的豆漿,可能是微生物過分繁衍的結果。
除了豆漿外,鮮奶也有相同問題,程涵宇說,早期會使用糖、鹽防止食物腐化,或排除水分降低活性,延長食物保存期限,但現在食品加工技術發達,加上豆漿依法不可添加防腐劑,業者多是透過產程落菌數的監控與配送過程的溫度控管把關。
因此,程涵宇強調,產製、運送過程的一個環節不對,就可能導致豆漿酸敗,且消費者購買後的保存也很重要,可能因為高溫、開封後的細菌污染,加快酸敗速度,建議此類商品最好開封當天飲用完畢為佳。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