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有毒」專題報導2/塑膠王國 塑毒無孔不入 塑膠袋裝熱食 塑化劑激增
塑膠袋裝熱食也導致塑化劑大幅上升。(記者林正堃攝)
記者楊久瑩/專題報導
若要票選台灣最驚爆的食品安全事件主角,「塑化劑」當之無愧。從沒沒無聞,到一夕間波及益生菌、礦泉水、果醬等食物飲品,橫掃國內生物科技、連鎖飲料店及知名食品公司,影響既深且廣。
國人體內塑化劑暴露量 遠超各國
台灣號稱「塑膠王國」,塑膠產品極多,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台灣民眾體內塑化劑暴露量遠超過其他國家,一切只因為,我們生活中充斥的塑毒,超過想像。
二○○七年成功大學李俊璋教授的研究便有驚人發現,台灣孕婦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含量,是先進國家孕婦尿液中塑化劑含量的八到二十倍;陽明大學陳美蓮教授也發現,國人每天由食物中攝取的塑化劑DEHP總量,每公斤體重高達三十三.四微克,是德國人的三倍,更遠超過美國規定的二十微克。
毒物醫師︰與國人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
「這與國人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榮總毒物科醫師楊振昌一語點出關鍵。外國人習慣以原木做玩具、鞋子,以玻璃、瓷器當器皿,反觀國人的玩具、拖鞋、杯盤、醫療點滴瓶等,極高比例是塑膠製品;更別說小吃店慣常以塑膠碗、塑膠袋裝熱食,家庭習慣以保鮮膜包裹食物微波…,這些都應該儘量避免。
理論上,塑化劑應使用在聚氯乙烯(PVC),不該存在於聚乙烯(PE)如塑膠袋,或聚苯乙烯(PS)、聚丙烯(PP)等塑膠食物容器中,但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認為,由於塑料可以回收使用,加上分類不清,管理不嚴,已經造成台灣的PE塑膠袋,PS、PP塑膠食物容器,都含有少量的塑化劑。學者研究更發現,便利商店的塑膠便當盒加熱後,食物中塑化劑增加三倍,塑膠袋裝熱食也導致塑化劑大幅上升。
林杰樑提醒,塑膠製品有安全疑慮,卻不表示紙製容器就絕對安全,國內的紙便當盒內層多半有膠膜,那是一層PE塑膠膜,而非食用蠟,因此,紙製食物容器建議只加溫,別加熱或裝滾燙的熱食。就算是較安全的五號PP食用容器,也應選擇知名廠商、標示可微波功能,且最好是無色、較有厚度的產品。
含油質食物 應避免保鮮膜覆蓋加熱
另外,國人喜歡用保鮮膜覆蓋食物加熱微波,也很危險;林杰樑說,含塑化劑的保鮮膜或塑膠製品即使在室溫下,只要接觸肉類、剩菜、起士等含有油質的食物,就會造成塑化劑的污染,因為塑化劑一旦碰到熱或油脂很容易就會溶出。
還好,塑化劑容易代謝!楊振昌醫師提醒,只要不是長時間、大量殘留,不必過於恐慌。多喝水、多吃蔬果,都有助於排除體內塑毒。
外食族應儘量避免購買塑膠餐盒便當,至於紙餐盒也要避免高溫加熱。(記者林正堃攝)
林正堃
含有油質的食物如肉類、剩菜、起士等,應儘量避免與保鮮膜直接接觸。(記者林正堃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