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星期專訪》李金龍︰政府螺絲鬆了 欠缺同理心

表

2011/12/05 06:00

記者黃以敬/專訪

柿子一斤多少錢引發國、民兩黨口水戰,也成為總統大選辯論話題,但農產品跌價、產銷失衡問題未見進一步釐清或改善,農民家戶所得更已逐年下降,前農委會主委、台大園藝系教授李金龍呼籲,「吃果子、拜樹頭」,農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根本、是衣食父母,政府卻不僅沒及早發現農民面臨的問題,九五機制收購、老農津貼加給等應變也都慢了半拍,這是螺絲鬆了、也是欠缺對農民的同理心。

產銷失衡問題 缺制度性討論

問:柿子價格引發兩黨廝殺,但似乎止於水柿與甜柿的各說各話,有助釐清農業產銷問題嗎?

答:民進黨的文宣原是希望點出蔬果跌價的產銷失衡等問題,但因照片錯植,反而導致爭議失焦,令人遺憾;雖然最後政府緊急全面收購價格不好的水柿,但對蔬果產銷問題,卻還是沒有制度性討論與改善。

其中雖有農業產銷失衡,但也是農政主管機關「螺絲鬆了」的問題。事實上,無論水柿或甜柿,價格都比去年下跌,這是事實,主因還是因今年比較無風無雨的盛產,量多影響價格,所以重要的是農政單位要有警覺性。柿子是一年一產,其實應在收成的前一季,例如十月收成, 七月前就可知道產地面積、預估產量及同期水果競爭性等資訊,早就可加以調節。

德國的蘋果在收成前很早,政府就進行法國、西班牙等跨國產量調查,採取「疏果」規劃,疏散水果產量或及早拓展外銷、加工等銷售管道。

前一陣子大跌價的香蕉,南部是種植十個月收成、中部則十四個月收成, 通常五月收成,政府早在二月就可開始疏果,可勸農民減少每公頃產量、從兩萬公斤減為一萬五,或是擴大輸日數量、果汁蜜餞加工廠訂購等;但近幾年,農政機關似乎「螺絲鬆了」,可以開記者會批評別人,但是及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卻降低了。

前幾個星期,與農民團體聚會,就有農民反映,估計今年有七成農民都收入很慘,就算大環境經濟狀況原就不好,保守估計還是有五成農民根本沒賺到錢,讓人相當憂心。

問:近幾次農產品跌價,常聽到農民呼籲啟動九五機制收購,這次水柿問題,農委會也是直到馬總統下令,才宣布全額無限量補貼收購,時機對嗎?

答:台灣農業是自由經濟,很難限制農民要種什麼作物,加上天災難測,確實很難避免產量過剩,所以更要做好中端的預警及疏果調節制度,後端則是以類似「九五機制」的補貼收購制度,作為最後防線,才不會導致農民一年的辛苦只換回心酸。

令人感慨的是,我在九十三年、農委會主委任內建立「九五機制」,希望價跌時,政府以作物直接成本價九成五的價格補貼收購,讓農民不會血本無歸。但這兩年,對這機制的運用卻似乎都很緩慢、甚或不動。

過去兩年陸續引發價跌爭議的農產品很多,先是去年發生稻米、大蒜價跌,稻穀去年收購價格大跌,政府卻到今年才提高公糧收購價三元;今年則陸續出現香蕉、水梨等水果崩價,甚至以往非主流水果的柿子也出現問題。大都是等到問題見諸媒體或引發農怨,政府才介入解決。

又如九月起陸續豪雨造成中南部農損,許多農民要求啟動農損救助,農政單位卻未因應,直到農怨、輿論質疑終於引發馬總統下令,農委會才又「急轉彎」去調整農損救助標準,這也是螺絲鬆了、拍子慢了。

目前讓人擔心的是,十一、十二月進入收成期的柳丁,今年早可預見是盛產年,恐是下一個地雷,政府早就應注意因應,免得又有另一批農民要叫苦了。

ECFA弊大於利 應重國際市場

問:農產品產銷建議如何改善?馬政府引以自豪的簽訂兩岸ECFA,有解決問題嗎?

答:台灣農業是自由經濟行為,產銷要平衡確實不容易,而且農民「決價能力」偏低、無力控制價格,中間銷售者則是決價力較強 ,所以如何計畫性調節產量是重要工作,且須促進農民與消費者間產銷管道扁平化,相較於歐美國家幅員廣大,須有運輸、銷售的中介組織,台灣幅員小、運輸時間短,政府應有空間促使銷售更扁平化。

對於產量前端,政府也可以重振農試所、農會體系,從前端透過更多宣導與代購誘因,減少一窩蜂耕種熱門商品,提高計畫性分散種植農作的比重,希望逐步從源頭去改善問題,而不要總是把精力放在後端與在野黨去爭論價格。

過去好的農業措施應要延續,不能因改朝換代就刻意抑制,九五機制就可更積極彈性運用;又如我過去在農委會推動「產銷履歷」,希望顧及消費者食的安全、也建立農產品信譽品質,但也被忽視,直到塑化劑事件發生才又被討論。

政府一直宣稱兩岸簽署ECFA能解決農業產銷問題,統計卻顯示,ECFA簽署後,雖然台灣農產品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減少○.五二億美元,但對全球農產品的逆差卻增加十八.二億美元,損失金額是獲益的三十五倍。台灣農業技術與人才的外流中國更是隱憂。

台灣產的是優質水果,應朝高單價的精緻農業發展,日本、歐美等是較會接受高價水果的市場,可引導農業良性發展,政府不能偏重中國,國際才是更重要的目標。

在這次總統競選辯論中,柿子價格雖又成議題,但很可惜的,還是沒看到為農業產銷提出更多具體改善之道。政府執政者應是要幫農民「找答案」,而不是急著「推責任」。

問:風災造成農損、盛產卻又價跌,農民收入不定,如何看老農津貼?政府加碼腳步也慢了嗎?

答:相較於公務員或勞工每月有薪水入袋,農民確是「看天吃飯」,所得浮動又弱勢,尤其農民家戶所得在這幾年持續下跌,從民國九十五年的九十四萬元一路跌到九十九年不到八十七萬元,早已引發各界憂慮。

老農津貼就是農民的退休金,公務員及勞工都有退休金制度,農民卻一直沒有。德國對農民有退休津貼,我早年從德國學成回到農委會服務,就建議推老農津貼,卻一直沒被採納,而後在民進黨立委催生下,台灣終於在一九九五年開辦老農津貼,而後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又從三千元加碼到六千元。

老農津貼不是社會救濟,應是對農民的社會正義的體現;過去國民政府遷台,當時大多數民眾務農,但政府刻意壓抑糧價,引導農村年輕子弟轉從事製造業、加工業等, 才造就後來工業、科技業發展,農業可說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根本。就像一個家庭中,總是大哥大姊要犧牲學業去工作,讓弟妹可唸大學,弟妹找到好工作賺錢後,是要嫌棄?還是回饋照顧他們?

尤其,政府今年願意花兩百多億元讓公務員加薪三%,卻不願拿八十億元照顧農民生活?馬總統先前提出每個月增加三百一十六元津貼,引發農民大反彈,就是因為這像是「施捨」,不是誠心回饋,對農民是二次傷害。

提高老農津貼 執政者慢半拍

所幸政府跟進民進黨的建議,再加碼到增一千元,但又增訂「排富條款」,顯見對老農津貼定位的認識還是不足;為了排除一千多名老農,將再造成基層勞師動眾,社會正義體現更有不足,不僅腳步慢了,且有令人遺憾之處。

問:還有哪些重要農業問題欠缺討論?

答:由於氣候變遷、國際農產銳減、糧價飆漲,預見未來五至十年內,糧食問題是國際最大挑戰,台灣勢必將遭遇衝擊。台灣最好維持五成至七成的糧食自給率,但目前已降破四成,國內耕地面積卻還在減少,土地徵收條例更被濫用,政府每年還花一百多億元在補貼農民休耕,農地最重要是水源水路,如果休耕久了、斷了水路,以後遇糧荒需復耕,恐怕都不太可能。

蔡英文此次有提出一千億元農業發展基金,希望活化農業,引發不同討論,但從農業產銷、農地徵收、農村發展、農業經費到糧食問題等都需面對,所有總統候選人都必須提出更具體的應對方法,讓全國農民了解台灣農業的未來何在?

(記者叢昌瑾攝)

(記者叢昌瑾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生活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