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流向自費領域 學者籲健保維持急重症醫療

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TSEF)、台灣研究基金會、台灣健康保險學會(THIA)與台大公共衛生學院21日舉辦「健保30週年永續研討會」暨紀錄片《創造奇蹟的旅程》發表會。(記者廖振輝攝)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健保將迎卅週年,面對種種挑戰,專家學者昨日指出,雖現行總額制度有效控管支出,但也引發自費比例上升、急重症式微等問題,呼籲政府扛起改革責任,調整費率減輕財政壓力,讓健保制度永續。
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連賢明指出,健保收入主要來自調漲費率或擴大費基,但過去「三次調漲就有二人下台」,歷屆政府多不敢改革。目前自費醫療比例已升至三成,回到健保開辦前水準,建議可透過設立基礎保費、課徵財富稅、整合商業保險等方式,積極改革。
台北商業大學教授韓幸紋提到,健保以薪資為基礎,易受到人口結構變化影響,導致工作人口負擔加重,低收入族群更受衝擊。政府雖設立補充保費,希望富人多承擔,但逃漏稅情況嚴重、不動產亦缺乏自我申報機制,難有效落實。
長庚大學教授盧瑞芬談到「商保補健保」指出,商保需評估財務風險和醫療理賠風險,並在保險範圍、核保、理賠和費用上擁有決策權,且要有選擇是否參與的權利,因此公私資訊共享、誘因設計將是關鍵。
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認為,健保總額支付制度下,醫護不斷流向診所與自費領域,急重症醫療逐漸式微,病人選擇多但品質參差不齊,改革應基於專業,確保醫療可及、可負擔,共同分擔財務風險,不僅平衡財務,更要維持急重症醫療。
調整費率 癌症、罕病設專款機制
台灣大學藥學院長沈麗娟則提到,國內藥品市場異常,過專利期藥物仍盛行,且近三成醫院依賴藥價差維持運營,不應以藥養醫。她呼籲政府推動學名藥政策,並加強監管與穩定供應,過專利期藥物採較高自費負擔來調節需求。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改革首先應適度調整費率,補充保費則應針對高資產者加重負擔,應針對癌症、罕病等設立專款機制,減輕病患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