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日日Shoot》專家建議「3高」風險 加強抽驗、限制進口數量
致癌物「環氧乙烷」在我國邊境攔查進口食品檢出批數上升,專家建議政府應主動歸納高風險產品、高風險廠商、高風險國家,增加抽驗頻率或限制進口數量。 (資料照)
〔記者林惠琴、邱芷柔/台北報導〕致癌物「環氧乙烷」在我國邊境攔查進口食品檢出批數上升,入侵國內被消費者吃下肚機會增加,專家認為,各國規範不一,攔截在境外是最有效的守護食安作法,政府應主動歸納高風險產品、高風險廠商、高風險國家,增加抽驗頻率或限制進口數量。
消基會檢驗長凌永健表示,環氧乙烷常作為消毒劑使用,小分子容易揮發,但若要出口到其他國家,可能為了保持殺菌效力而調整用量,導致抵達輸入國仍有一定殘留量,或是當作農藥使用卻未有一定等待期而殘留。
過去消基會抽驗國內產品,曾在印度咖哩粉檢出環氧乙烷殘留量為每公斤十五.五毫克,凌永健認為,若未強化管理,這種現象會越來越多,建議控管供應鏈,不要每次都等一批商品出包,下一批再提高管控力道,最好主動歸納高風險產品、廠商甚至國家,規範一定期間增加抽驗頻率或限制進口數量,不然難保不會有漏網之魚進入國內市場。
凌永健認為,一般民眾買菜,若知道什麼商家或品項有點問題,就避免購買,是最簡單的風險管理。目前國內環氧乙烷檢驗量能足夠,加強抽驗是提升「點」的對策,但要再從源頭強化控管進入「線」,甚至更廣泛「面」的管理。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環氧乙烷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一級致癌物,長期接觸會增加血癌、乳癌、淋巴癌等及中樞或周邊神經病變風險;近年違規食品多為進口泡麵、調味醬料、冰淇淋、乳酪等,主因與農產品添加物在種植過程遭污染有關,由於無法從外觀或味道辨識,建議民眾少吃加工食品。
顏宗海指出,台灣規定食品不得檢出環氧乙烷,與歐盟、日本相近,美國、加拿大容許限值則是七ppm(百萬分之一濃度),但不少案例遠高於規範數值,且違規商品也有美加以外國家輸入品,因此問題不在於各國標準值差異,鎖定高風險品項加強邊境攔截管理措施,降低被國人吃下肚風險,應是最佳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