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公糧收購價 受益者是外國農民
中華民國稻米協進會理事長黃麗琴鼓勵多吃米食。(記者王涵平攝)
記者王涵平/專訪
穀價低迷,藍白立委主張提高公糧收購價格,中華民國稻米協進會理事長黃麗琴直指,外界忽略稻穀價格低迷的真正原因為每年超產廿萬公噸以上,稻米多到吃不完,若提高公糧收購價格,真正照顧到的卻是外國農民。
每年超產20萬公噸 多到吃不完
黃麗琴表示,農民面對工資、物價高漲,希望穀價提高,民代背負選票壓力,紛紛爭取提高公糧價格,盼藉此帶動市場稻穀價格,但都沒有了解真正原因。
她說,生產技術提升,產量提高,但食米量卻不振,每年幾乎超產廿萬公噸以上的糙米,稻米多到吃不完,甚至還要低價或免費送人消化庫存,如此怎能期待稻米能夠賣得好價格。
米價愈高 進口米市場愈活潑
此外,公糧收購制度沒有獎勵品質措施,造成農民長期以來追求產量,產量愈多,價格當然愈低。
黃麗琴感嘆,常聽到有人說,國內稻米生產太多,為何不外銷,這些人不了解國內稻米常態價格幾乎是進口稻米兩倍,農業部甚至祭出每公斤二元外銷獎勵措施,也難行銷出去,如價格再提高,問題只會更嚴重。
她指出,二○○二年台灣加入WTO之後,台灣每年以國家配額及民間配額方式進口十四萬四千多噸稻米,佔台灣食米量的一成,雖然不多,卻足以左右台灣米價,而台灣米價愈高,進口米的市場愈活潑,因此提高公糧收購價格,照顧到的是外國農民,並非本國農民。
黃麗琴強調,台灣為了加入國際貿易組織(如WTO、CPTPP),產值低的農業早已不具競爭力,稻米生產能供需平衡,照顧到生活在這塊寶島的民眾即可,目前甚至還可解編生產稻米的三萬公頃農地,如此一來,不需要提高公糧收購價格,穀價也可以有一個合理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