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部語文成果網公布 8450筆地名使用本土語言標注
教育部推動「以本土語言標注台灣地名計畫」,擇重要交通站名、地標名、街道名、行政地區等,共計8450筆地名資料,標注閩南語及客語發音。(擷自教育部語文成果網)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台灣現有地名大多源自閩南語、客語及各原住民族語等不同的本土語言,教育部以四年期間推動「以本土語言標注台灣地名計畫」,擇重要交通站名、地標名、街道名、行政地區等,共計八四五○筆地名資料,標注閩南語及客語發音,編訂地名清單並錄製發音音檔,保留珍貴的語言文化。
相關成果已於「教育部語文成果網」公布,以北市萬華區來說,標注客語為「van faˇ kiˊ」、閩南語為「Bān-huâ-khu」,同時註記古時聚落稱為艋舺「Báng-kah」。又如台南西港區,客語為「xiˊ gongˋ kiˊ」、閩南語為「Sai-káng-khu」,並註記口語常稱「西港仔Sai-káng-á」。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科長殷家婷受訪指出,地名多源自生活經驗,最早為口語傳承,在轉寫成文字時,因各種雅化、轉音等社會因素,常有字音脫節的情況,因此進行台灣地名本土語言標注,這是跨越地理、歷史、語言、族群等領域的龐大工程。
殷家婷說,此計畫委請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以四年時間執行,完成一二四一筆包含「台灣鐵路」、「北、高捷運」、「台灣高鐵及快捷公車」、「台灣好行旅遊公車」等交通站名,以及七二○九筆包含行政區、聚落、自然實體、公共設施及街道名等五大類別地名的閩、客語發音清單,並錄製音檔,希望有助於維護流失中的本土地名,豐富在地資訊,讓民眾更加認識,並提供語言教育及文化保存上參考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