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設立!鵝鑾鼻「臺灣關界」 第4碑找到了
「臺灣關界」第四塊碑找到了,文史工作者念吉成前往定位。(念吉成提供)
〔記者蔡宗憲/屏東報導〕西元一八八三年(清光緒九年)設立的鵝鑾鼻燈塔,是屏東縣著名歷史建築,二○一六年當時的燈塔主任彭念陸及文史工作者念吉成,在燈塔附近發現清朝留下的首塊「臺灣關界」石碑,之後陸續又找到兩塊。歷史記載共有四塊界碑的最後一塊近日尋獲,孤伶伶地淹沒在荒煙蔓草中,當地文史工作者希望有關單位重視這項具文化、地理意義的歷史文物。
第四塊被發現的「臺灣關界」石碑,是恆春民眾經清大副教授邱鴻霖指引前往踏查時找出,與其他三塊石碑材質相同,重達百公斤左右。部分石碑因地形地貌變遷移位或毀損,令文史研究者感到擔心。
《恆春縣志》記載,築塔前,清廷以工洋一百元向當地居民購地,立「臺灣關界」石碑四塊。根據史料,燈樓外址,自東面山腳至西南沿海,周圍七五○丈,東至西直圍二六○丈,立有「臺灣關」三字石界碑四塊。
長期蒐集鵝鑾鼻燈塔史料的文史工作者念吉成,最近在當地文史研究者張中和及友人協助下,前往第四座「臺灣關界」四字石界碑現地附近,利用衛星科技重行定位,首次標註出四座石碑的相對位置。
文史工作者籲重視歷史文物
念吉成指出,四座石碑出土並定位後,得知臺灣關界碑除第一座於燈樓東北方山腳,其餘三座皆豎立於海濱,且呈稍長菱形狀,顯示當年龜仔甪社原住民提供土地建燈塔,仍對鄰近部落有所保護,不願讓清帝國的燈樓建築物過於貼近原民部落。
念吉成及張中和等人認為,恆春半島近年有不少珍貴歷史遺跡出土,若地方相關單位沒有系統性的保存規劃及配套措施,十分可惜。
鵝鑾鼻「臺灣關界」四塊石碑位置圖,數字為發現順序。(念吉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