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政策 為弱勢孩子開創未來
立法院明審雙語國家發展中心設置法案,全教總和立委、學者今開記者齊反對。(記者林曉雲攝)
記者林曉雲/特稿
全球化時代,英語已成為國際溝通的重要工具。許多家長支付昂貴學費,讓孩子擠進私立雙語學校。實際觀察,多數學童經過六年雙語教育洗禮,對英語聽說讀寫的確有較好掌握。
但一般孩子,特別是弱勢及偏鄉孩子,家長多無能力送去就讀雙語私校,如今透過政府推動雙語政策「弭平教育資源差距」,可望享有公平學習資源,成為奠基和開創自己未來人生道路的重要憑藉。
中小學生提升掌握英語能力,進入大學之後,面對越來越多的全英語課程,更能得心應手。畢業之後謀職,人力網站中各式各樣工作,也幾乎都要求謀職者提出英文能力證明。加上英語是網路世界主要語言,有好的英語能力更易接軌國際。
當然,推動雙語政策衝擊許多教師的教學生態,原來習慣教學方式不見了,上課時要加入更多英語元素,教師壓力及憂心可以體會。教育部必須建立更多配套,消弭基層教師的焦慮,譬如提供培訓和資源,提升教師雙語教學能力。
另一個質疑是英語上課造成語言障礙、增加專業學習難度,主張國家應該重視傳統本土語言。但推動雙語並不意味忽略本土語言,兩者並行不悖,甚至學校可以將雙語政策與本土教育相結合,學習本土文化。中小學生如能以英語學習台灣的歷史、地理、文化,未來可能成為幫助外國人認識台灣的外交小尖兵。
關於語言障礙和學習難度,教師可根據學生程度調整教學方法,結合中英文進行教學,循序漸進。
透過英語,擴展孩子視野,打開通往全球之路,是雙語政策的主要精神。至於執行面亂象,比如教甄偏重英文,那是大人的問題,教育部應迅速導正,不要讓良善政策因此失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