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包材泡殼與襯墊 環署最快5月公告納管
民眾常用的塑膠材質其實並非都可回收,僅塑膠平板容器(左)可回收,目前塑膠泡殼(中)與塑膠襯墊(右)都會被回收處理商當成雜質,嚴重影響塑膠回收,多數送進焚化爐。(圖由看守台灣協會提供)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民眾日常使用的塑膠類材質,包含裝餐食的平板容器、包裝商品的泡殼、餅乾盒內的襯墊等,通稱「平板包材」,環保團體看守台灣協會指出,一年全台約產出八萬噸平板包材,但回收率僅約十六%,約五到七萬噸淪焚化爐或堆置劣化;環保署正視此事,將在五月提出修法公告,納管泡殼與襯墊,一年緩衝後上路。
塑膠平板容器多用於生鮮托盤跟包裝盒,塑膠泡殼會用來包覆3C商品等,塑膠襯墊則放在零食、餅乾盒,但目前僅平板容器公告回收。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估算塑膠類平板包材二○二○年約有八萬噸,但回收率僅十六.一九%,其餘都被送進焚化爐或堆放在回收場內劣化,環保署回收制度多年,塑膠類面臨很大問題。
謝和霖說,協會調查北中南的中大盤回收商,多數不收分類好的平板容器,理由是處理成本高,儲存空間有限,且不能跟塑膠瓶器一起壓縮打包。
環團籲回收類別再細分
謝和霖呼籲,環保署應修改制度,不要讓回收商因材質參雜被扣錢,另建議集合式大樓回收分類可再細分,民眾從源頭隨手分類,可降低後段清潔回收人力,增加處理意願,國內也可建構「低行情回收物收購中心」,專門處理平板塑膠。另外他也提出,國外制度鼓勵民眾重複利用平板包材,如商場將生鮮食品結帳後,裝入自己攜帶的容器,塑膠容器當場退回。
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執行秘書王嶽斌表示,已加速修法將公告泡殼與襯墊列入應回收項目,相關製造業者將要繳交處理費,預計今年五月公告、一年緩衝,最快二○二四年五月上路。
各類PET/PLA/PVC等廢平板塑膠容器因為難以分開而沒行情,被堆在回收場裡。(圖由看守台灣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