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新發現/黑潮 200到400公尺 深藏大量銫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講座教授陳鎮東最新研究發現,黑潮深水輸送著60年前,美俄核彈試爆遺留的大量放射性銫137。(圖中山大學提供)
美俄核彈試爆殘留 含量比福島高千倍
〔記者方志賢、陳嘉怡/綜合報導〕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講座教授陳鎮東研究發現,黑潮深水輸送著六十年前美俄核彈試爆遺留的大量放射性銫一三七,且含量遠超福島核災每年釋出海洋的一千倍,可能輸送至台灣東北角湧升海域被蝦蟹藻類吸收,人類若利用恐受影響,但這部分仍待後續證實。這項研究已獲世界頂尖期刊「海洋污染公報」刊登。
陳鎮東教授研究 獲海洋污染公報刊登
原能會輻射偵測中心環境偵測組長陳婉玲則回應,目前國際間已無核子武器試爆,海洋中人工放射性物質已相當微量,且根據輻射偵測中心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周邊海域的海水及海洋生物的放射性銫活度,均遠低於我國「環境輻射監測規範」的紀錄基準,並無輻射異常現象。
原能會︰台灣周邊海域海水及生物 無輻射異常現象
農委會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也表示,自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後,農委會與原能會即跨部會合作共同辦理水產品輻射監測,截至目前為止,檢測結果均符合安全標準規定。而漁業署也將針對中山大學的研究,詢問原能會及專家學者的意見,並密切留意其對水產食品的影響。
由於二○一一年三月日本福島核能電廠事故,釋放了大量放射性元素銫,陳鎮東與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台灣大學、台灣海洋大學及原能會輻射偵測中心組成研究團隊,自二○一八年開始採樣調查台灣周遭海域的銫一三四、銫一三七及其輸送情況。
陳鎮東指出,黑潮二百到四百公尺深處,有最強的銫一三七輸送量,且是二○一六至二○一八年福島地區每年釋出到海洋的一千倍,從黑潮深度及釋出的含量,研判多數來自於六十年前的美俄密集核彈試爆。
陳鎮東表示,福島及核爆會產生放射性銫一三四與銫一三七,目前半衰期較短的銫一三四已偵測不到,而半衰期較長、約卅年的銫一三七,含量均低於原能會之紀錄基準值,並不對人體造成危害。
他並說明,雖然福島釋放的物質確實會流到台灣附近,但台灣檢驗到的銫,不見得都是福島釋放的,很大部分是過去核彈試爆殘留物質。
團隊推測台灣東北角屬海洋重要湧升地區,海洋深水會在此處湧升到東海表面,銫一三七可能會從海洋深處湧升至表層水深約廿公尺處,藻類、海洋生物吸收後,進而被人類從事海洋漁業如養殖、捕撈時利用,恐影響人類。
日本擬於明年春天排放福島含氚廢水,陳鎮東研究指出,核彈試爆過程,原子彈會釋放銫一三七,而氫彈會釋放氚,台灣附近量測到的氚,也可能是過去核彈試爆所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