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聲伴歌聲 聽損兒唱「聽媽媽的話」惹哭台下
聽損兒透過音樂律動展現自信,也感動台下觀眾。 (記者陳嘉怡攝)
〔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一群聽損兒在舞台上自信地演奏樂器,悠揚的樂聲讓台下觀眾感動到熱淚盈眶。這是中華民國兒童慈善協會(兒慈)昨於中正紀念堂演藝廳舉行的「聽損兒童音樂會」,聚集台北、桃園共七十名聽損兒,透過直笛、木琴、鐵琴等,演奏多首曲目,甚至結合RAP大聲唱出曲目「聽媽媽的話」,證明突破聽損侷限,享受音樂的美好。
「對聽損兒童來說,聽跟說並非易事,學習音樂更是難上加難。」兒慈協會理事長呂佳慧表示,聽損兒天生聽力障礙,須配戴助聽器或使用人工電子耳,要比一般孩子花費更多時間聆聽、辨識每一個音符、節奏。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新生兒先天性聽損發生率約千分之三到千分之四,每年約發現七百至八百位聽損兒。
兒慈協會執行長潘仕馨提及,音樂是聽損兒早療的重要一環;藉由樂器的振動、音頻的高低變化、樂曲節奏的快慢,能從中培養對聽覺的敏感度和節奏感。長時間下來,不僅有益於穩定情緒、增進人際關係發展,也能改善語言表達力、聽語理解力。
目前兒慈音樂班對象為四到十二歲聽損兒。六歲前是早療黃金期,但二至三歲還在學習口語表達,以及適應助聽器、電子耳等輔具,等到四歲再進入學習音樂,算是一種很好的銜接。
兒慈音樂老師駱賓芬分享,疫情讓音樂教學變得更加困難。一方面線上教學時,老師沒辦法像實體課程一樣幫學生們合奏,另一方面也更需要注意防止學生精神及注意力渙散。
呂佳慧說,這兩年多來,老師們克服戴口罩教學的困難,以及線上課程的不便,繼續引導孩子們探索音樂與節奏,並將最好的表演呈現給觀眾,此次實體音樂會格外顯得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