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與跨國團隊發現:聯星系統 最可能孕育外星生命
清華與跨國團隊發現聯星系統更可能有外星生命。(清大提供)
〔記者洪美秀/新竹報導〕天文學家一直在類似太陽的單恆星系統尋找外星生命。清華大學天文所助理教授何英宏,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發現,由兩顆恆星互繞組成的聯星系統(Binary star systems)行星,才是最有可能孕育外星生命之處,應列為太空搜尋的主要目標。此研究登上國際期刊《自然》。
何英宏說明,聯星系統大約每百年就會噴發一次,比單星系統約萬年才噴發一次頻繁。恆星噴發後,環繞它的行星上的碳、氫等可組成生命體的有機化合物就有機會重組,更有可能孕育生命。銀河系中約有一半的恆星是聯星系統,就像有兩個太陽。兩顆恆星夠接近、受到彼此的引力影響而互繞,環繞它的行星環境也與單星行星有很大的不同。
科學家們以往認為圍繞單恆星的軌道比較單純,不受多個大天體影響拉扯,也比較容易維持穩定的溫度和光照,有利於生命的存續,但這種想法已被最新的研究結果挑戰。
何英宏及研究團隊使用位於智利北部沙漠的ALMA望遠鏡,觀測距離地球一千光年外,大約一萬年前形成的年輕聯星系統NGC 1333-IRAS2A,得到它的高解析度快照,再以電腦模擬其演化前及之後的狀態。
研究團隊從模擬中得知,包圍這個年輕聯星的氣體流動混亂且劇烈,導致噴發,大量物質落向恆星,使恆星變得明亮十到一百倍,然後又恢復到正常狀態。在噴發期間,正在形成行星的圓盤中的氣體和塵埃被撕裂並重新聚積,改變了行星的結構。
團隊分析觀察到的水、甲醇及其他複雜的有機物以及有九到十二個原子的含碳分子,發現聯星系統噴發破壞了岩石中的水及複雜有機物,使有機分子破壞及重建的速度比單星系統更快,更有機會孕育出生命。
「從機率來看,我們不可能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體。」何英宏說。他相信,浩瀚的宇宙中應該有其他生命可以不需氧氣的形式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