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我淨零路徑 與國際方向契合
環保署表示,我國日前公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與聯合國氣候變遷減緩報告契合。(資料照)
〔記者羅綺/台北報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公布第六份評估報告的第三工作組報告,評估當前發展趨勢,並提出氣候解方。學者指出,我國日前公布的淨零路徑,與國際方向契合;但也有學者認為,我國各部門減碳目標仍舊保守,甚至「很多部門在扯後腿」。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昨日邀請國內專家學者,針對IPCC最新評估報告進行解析。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表示,這次報告首度以專門章節討論需求面解方,提出調整消費行為對減碳的貢獻,包括減少肉食、延長產品使用年限、使用自行車等可減碳四十%至七十%,效果顯著。
成大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鄭祖睿指出,交通運輸減碳最有潛力,運具電動化更焦點,若以步行、自行車搭配電動化運具,能大幅減少碳足跡。另外,我國未見貨車電動化、去碳化的具體政策,相當可惜。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台大政治學系暨公共事務研究所副教授林子倫表示,整體來看,我國上週公布的淨零路徑,與國際最新評估報告方向契合。
他說,目前「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草案已送行政院,預計上半年進立法院審查。但減碳部門多元,如建築、交通、能源、土地利用、碳交易市場、碳費等,需要更多經濟政策工具及法律架構,才能制定氣候治理機制。
中央研究員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表示,國發會提出淨零排放路徑是非常前瞻決策,然而各部門減量的目標保守,甚至扯後腿,譬如森林的自然碳匯(指將二氧化碳或其他溫室氣體自排放單元或大氣中持續分離後,吸收或儲存之樹木、森林、土壤、海洋、地層、設施或場所)是最便宜、最有貢獻的減碳方式,但相關部門不積極。
蕭代基說,碳稅的工作更是完全沒看到,「財政部失職,自己躲了起來」。
碳稅無影蹤 「財政部失職」
至於許多人擔心減碳對經濟成長不利,IPCC報告指出,減碳僅會對GDP造成○.○四至○.○九個百分點的負面影響,若再考慮到碳稅稅收的正面效益,改善所得分配等,應對經濟有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