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確診接觸者匡列 應漸進放寬/自然感染率低、第3劑僅5成 解隔一下子放掉恐造成莫大衝擊
COVID-19無症狀或輕症解隔離條件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放寬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的解除隔離條件,外界關注確診者的接觸者匡列隔離對象是否也要縮小?專家認為,預期疫調會逐漸淡出,匡列隔離接觸者也會慢慢退場,逐步走向不用隔離。但台灣自然感染率低、追加劑接種率過五成,不可一下子就放掉,以免大量確診仍會有重症、死亡風險。
預期疫調會逐漸淡出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疫情若持續上升,預計疫調做不了,用處也不是很大,可能花很大的力氣卻沒有對等的投資報酬率,加上希望逐漸恢復正常生活,因此疫調將會逐漸淡出。意思就是會慢慢走向確診者的接觸者減少隔離、甚至不必隔離的方向。
不可再走全部清零路線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監事黃高彬也指出,台灣不可再走全部「清零」的路線,否則就會成為世界的孤兒。但考量國內自然感染率僅千分之一,追加劑疫苗接種率也只過五成,因此雖然要鬆綁,確診的接觸者匡列隔離卻不能一下子全放,而是要採漸進方式,否則病例數恐以等比級數成長,屆時一定會有重症與死亡個案,就會造成莫大衝擊。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說明,解隔新制調整主要是從現在本土個案的健康狀況與疫苗接種情形來看,為讓解隔過程順暢,且紓解集檢所量能,避免衝擊醫療機構。至於確診者的接觸者,以往「精準疫調」匡列,甚至擴大匡列,以確保其他人的安全,就是不希望掛萬漏一。但當確診者大幅增加,就會增加難度,應透過染疫者主動通知親友,避免疫情散布,就可降低匡列對象。
疫苗打好打滿 增加防禦力
不過,陳宜君認為,現階段確診者的接觸者仍須視風險匡列隔離,畢竟不少染疫者是活動力強、症狀輕,自己都不曉得感染,但具有傳染力,就會傳給沒有打疫苗或體弱對象,也恐錯過抗病毒藥物介入時間點,因此防疫還是要盡量做,至少不要讓確診者住院,並呼籲民眾疫苗打好打滿,增加防禦力。
本土疫情升溫,加上出入八大行業及參加遶境都須先打第三劑,催出疫苗打氣。台中火車站、文心森林公園等數處外展站昨共施打1200多劑,是上週同期的6倍。 目前疫苗涵蓋率第一劑83.46%、第二劑78.44%、追加劑50.72%,符合可以打追加劑的比例是71.02%。(圖:施勝桓醫師提供、記者蔡淑媛攝,文:記者蔡淑媛、邱芷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