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死亡率高於日韓 急需搶救
台大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周弘傑昨指出,2019年台灣嬰兒死亡率為千分之2.4,明顯高於日本的千分之0.9、南韓的千分之1.5。 (記者邱芷柔攝)
醫師︰早產時有兒科醫師在場 可降低死亡率
〔記者邱芷柔、林惠琴/台北報導〕台灣人越生越少,且嬰兒死亡率高於日韓!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昨舉行共識會議,探究降低死亡率對策。醫師指出,早產時如有兒科醫師在場,可降低新生兒死亡風險,呼籲不應忽視兒科醫師產前會診及產中服務的重要性。衛福部健保署也表示,會評估納入健保給付。
「新生兒死亡率」指的是每千名活產嬰兒於二十八天內死亡的人數,「嬰兒死亡率」則是每千名活產兒在一歲前死亡的人數。衛福部統計,我國新生兒死亡率自一九九六年的高峰千分之六.七,下降至二○二○年的千分之三.六,嬰兒死亡率則從千分之三.五下降至千分之二.四,整體呈現降幅,但死亡率仍高於周邊鄰近國家。
出生第零天死亡率 呈現增長趨勢
以二○一九年為例,台灣嬰兒死亡率千分之二.四,高於日本的千分之○.九、南韓的千分之一.五。台大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周弘傑分析,我國嬰兒出生第零天死亡率呈現成長趨勢;自一九九一年的千分之○.二四上升至二○一八年的千分之一.一三。第零天死亡以早產相關占比最高,其次為呼吸性疾患、先天性畸形或染色體異常及感染等。
周弘傑也舉例,若要降低千分之○.一的死亡率,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必須催生六九六五名寶寶,或是減少三十九名出生嬰兒死亡,後者顯然是更可行的方案。
周弘傑指出,早產兒是新生兒死亡的一大族群,美國研究也顯示,早產時若有兒科醫師在場,可減少三十二%的新生兒死亡風險。早期介入追蹤並肯定兒科醫師待命的醫療服務,是降低新生兒死亡率的重要關鍵。
學會指出,目前國內產科醫師在產前覺得需要兒科醫師幫忙時,兒科醫師就會待命,但現行尚未納入健保給付,認為應被肯定且給予適當報酬。降低新生兒死亡策劃委員會主委林瑞瑩也提到,兒科醫師必須帶著符合救護車規格的保溫箱出隊,跟車救援有緊急轉診需求的新生兒,但也是沒有給付。
健保署︰評估納健保給付
健保署長李伯璋正面看待學會訴求,強調兒科醫師照顧新生兒,本來就要合理給付費用,或許可以照護一名早產兒提供出勤費等方式,已聯繫說明申請方式。待收到來文後,就會啟動專家討論,評估納入給付。他重申健保就是要用在刀口上,對於急重難症的治療,不能不給人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