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估確診數仍會上升 7天後可望下降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指出,國內確診數的「天花板」究竟在哪兒,必須要看台灣採取哪種「防疫手段」。
〔記者林惠琴、邱芷柔/台北報導〕國內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本土病例近兩天累計狂增近四百例,專家表示,現在確診數是反映過往數週的感染數,並非「現在進行式」,由於高風險社區進行廣篩,預計未來幾天像出疹子一樣仍會上升,但只要民眾持續落實防疫,預期七天後就會逐漸下降,呼籲更要嚴守十四天關鍵期。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指出,依照去年疫情初期病人重症推估,此波疫情至少有四百人已感染,隨疫情變化,數字可能改變。
何美鄉預估未來幾天仍會上升,但都是反應過往數週已發生的疫情;因為武漢肺炎患者多數是輕症,通常是出現重症才會被發現疫情,一名重症者可能代表已有八名輕症者,確診者後續逐漸被找出來,卻不是現在進行式的傳播病毒狀態,而是已發生的既定事實。
何美鄉指出,病例數應該會在七天內持續成長,但只要做好防疫措施,就可能逐漸下降。呼籲落實戴口罩等防疫措施,並減少社交活動,職場盡量採異地上班,學生到校上課後,返家後要先洗手、更衣再接觸長輩,以免身上帶有病毒,造成重症高風險的年長者染疫,相信兩週後的新增病例會減少。
落實個人防疫 嚴守14天關鍵期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指出,國內確診數的「天花板」究竟在哪兒,必須要看台灣採取哪種「防疫手段」。目前而言,最可行的就是落實個人防疫,國人必須提高警覺,嚴守十四天關鍵期。
黃立民指出,觀察國外的封城做法,通常在封城時能夠有效降低確診數,但解封後往往病毒又再度傳播出去,封城的時間不對,反而會有反效果,台灣現階段若採取封城,似乎是「太激烈」的手段。
黃立民說,提高疫苗接種率也很有效,但目前國內疫苗有限,防疫手段仍落在國人做好個人防疫措施上。黃立民強調,馬上就要迎來本土病例爆發後的第一個上班日,人流移動就會有傳播風險,國人必須提高警覺,有輕微症狀就採檢,並落實中央的個人防疫指引,阻斷病毒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