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王曙光 新胜肽分子阻轉移
中研院院士李文華人在美國,其團隊和中醫大新藥開發中心,開心宣布破解胰臟癌細胞的訊息傳遞機制。(記者楊媛婷攝)
中研院偕中醫大 破解胰臟癌致癌機制 登上國際期刊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胰臟癌不易發覺,確診時很多患者已到晚期,因為缺少治療藥物、死亡率高,被稱為「癌王」。中研院院士李文華帶領基因體研究中心與中國醫藥大學新藥開發中心跨機構研究團隊,不只破解胰臟癌細胞中「IL-17B」蛋白的訊息傳遞機制,也合成胜肽藥物,可有效抑制胰臟癌細胞轉移。
該研究成果在3月初登上國際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李文華團隊在2015年發現,胰臟癌腫瘤細胞的細胞膜上會有大量受體蛋白「IL-17RB」,與配體蛋白「IL-17B」結合啟動一連串反應,刺激細胞增生或轉移,團隊據此研發抗體藥物,藉由減少IL-17RB與配體結合機會,降低癌細胞轉移機率。
後續研究發現,IL-17RB不僅出現在癌細胞上,也會出現在正常免疫輔助型T細胞。經多年反覆驗證,團隊成功破解IL-17RB的致癌機制,並合成出一種多胜肽分子,可阻斷癌化訊號傳遞。
論文第一作者、中醫大助理教授吳恒祥解釋,在胰臟癌細胞表面大量出現的IL-17RB,容易兩兩結合,形成同質雙聚體,當同質雙聚體遇到IL-17B後,就會召喚激酶「MLK4」,催化蛋白質磷酸化。他形容,這就像是按下開關般,啟動後續一連串致癌訊號。
基因體中心助研究員胡春美表示,團隊設計出的多胜肽分子是一組胺基酸序列,可在細胞內特定位置取代激酶MLK4,與受體IL-17RB結合,阻止激酶與受體交互作用,藉此阻斷癌化訊號傳遞。
吳恒祥指出,過去治療胰臟癌的標靶藥物較少,並且治療效果不佳,目前研發出的多胜肽分子在胰臟癌細胞內找到正確「鑰匙孔」並事先「卡位」,防止激酶MLK4前來「解鎖」啟動反應開關,不會影響患者的免疫力。
台大醫師:有助發展精準標靶藥物
團隊透過小鼠實驗,顯示罹患胰臟癌的小鼠若施打此種多胜肽分子,癌細胞轉移至肝臟與肺臟的機率大幅下降,壽命也因此延長。
台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張毓廷表示,此發現讓胰臟癌的致癌機制更清楚,也是發展胰臟癌精準標靶藥物的曙光,期待盡速進到臨床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