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澳斷橋調查報告/4處鋼絞線早鏽斷 3年多未做橋梁檢測
南方澳大橋事故主要原因
去年10月事故 奪6命
〔記者蕭玗欣、鄭瑋奇/綜合報導〕南方澳大橋去年10月1日發生斷橋事故,墜落橋面壓毀3艘漁船,造成6船員罹難、13人受傷。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昨公布最終調查報告,指出該橋因環境濕度高,橋面4處鋼絞線早因長年積水導致鏽斷,加上事發前長達3年7個月無進行橋梁檢測,直指交通部對該橋檢測項目及方式未明確規範,航港局及台灣港務公司非法定主管且橋梁養護檢測專業不足,最終釀成事故。
運安會調查指出肇因,南方澳大橋位於漁港出海口,屬重鹽害、高濕度區域,大橋使用多年後,吊索系統防水設施逐漸劣化,橋面端錨與鋼絞線長時間處於具鹽分的積水環境中,導致10、11、12、13號橋面端錨處數束鋼絞線於事故發生前陸續鏽斷,吊索有效殘餘截面積僅剩22%至27%。
環境濕度高 吊索系統劣化
當中油油罐車行經,11號吊索系統生鏽鋼絞線的殘餘強度因無法承受負載而斷裂,相鄰的10、12號吊索及9、13號吊索系統陸續斷裂,造成連鎖破壞,導致大橋斷裂崩塌。
屬性定位及法規不完整
運安會表示,南方澳大橋應定期執行特殊性橋梁檢測,但事故發生前,我國橋梁屬性定位及主管機關相關法規不完整,特殊性橋梁檢測方式及規範指引不完備,且未落實執行,導致該橋於竣工後7次橋梁檢測都採目視檢測,事故前3年7個月間,未做過橋梁檢測。
南方澳大橋斷裂前,10、11、12、13號橋面端錨處的數束鋼絞線就因積水鏽斷,主任調查官王興中表示,橋面上的聚乙烯套管就應可做好排水機制,不該讓雨水滲入鋼絞線,套管劣化只要目視就能檢查出來,但該橋先前7次橋梁檢測作業,都未記錄套管有劣化情況,也沒有更換套管的紀錄,在事故發生前3年左右,該橋就未再進行過檢測作業。
港務公司列管橋梁 成漏洞
監理單位航港局及維管單位台灣港務公司皆非公路法定義的南方澳大橋公路主管機關,未能了解橋梁相關維護及檢測方式,未依規範針對南方澳大橋進行養護及檢測。
交通部政次王國材坦承,過去港務公司列管的橋梁確有漏掉,行政院今年7月訂定「橋梁維護管理作業要點」後,所有橋梁已全面納管,把特殊橋梁檢測規範進行修正補強,鋼索檢測也在檢測標準明訂;交通部與縣市政府已盤點全台橋梁,提出加速整建受損橋梁3年(109至111年)計畫,對101座受損橋梁進行檢測、改善,預計111年底前會全數完成。
南方澳大橋去年10月1日發生斷橋事故,墜落橋面壓毀3艘漁船,造成6船員罹難、13人受傷。(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