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日日Shoot》學者:乾旱恐成常態 農業勢必轉型
台灣面對56年來最大的乾旱,老天再不降雨、全民不節水,一期稻作恐難逃休耕命運。(資料照,記者洪美秀翻攝)
〔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面對乾旱年,學者認為缺水停灌是不得不措施,但長期仍要面對農業轉型;也有學者認為,農業用水對生態環境有幫助、不宜再減少,工業用水要加強回收利用、開發更多水資源。
台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表示,目前缺水需要停灌應急,短期只能共體時艱,但是根據目前的技術,缺水狀況須更早預測、更早通知農民停灌,像這次二期稻作種下去了才停灌,農民會覺得很可惜。
徐世勳指出,氣候變遷,乾旱恐成常態,台灣勢必要面對農業轉型,尋找適度的農業規模,更加精緻化,還要調整生產農作物的類型,例如水稻目前存糧其實過多,國人每年食用稻米已經從130公斤降到45公斤,可以減少水稻種植數量。糧食安全不代表糧食自給率,也可以透過進出口來確保。
台灣水資源與農業研究院長虞國興表示,1960年到現在發生過14次嚴重乾旱,近20年就發生8次,以後勢必面臨更加嚴峻的狀況。
他指出,長期來說,節水要大家一起努力,像日本要求工業用水加強回收利用,所以工業用水量逐年減少,民生用水2000年後也開始有下降趨勢,對於農業用水則是沒有移用。
虞國興說,農業灌溉用水不宜再減少,水源充足的時候要盡量灌溉,讓它有機會下滲補注地下水,台灣其實不是沒有水,而是沒有把水資源留住。水資源要留住的方法很多,例如開發水庫、蓄水池、讓雨水在大地流動,要開發更多水資源,才能因應未來的氣候變遷和乾旱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