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養機構兒少 54%罹精神疾患/較全國盛行率多22% 林口長庚呼籲定期評估心智發展
兒少進入寄養系統時,應進行全面性的心理健康篩檢,早期介入治療可幫助他們得到適切的身心照顧。 (示意圖,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12歲的小妮(化名)從小失去父親,媽媽的男友長期對她性虐待,並威脅必須守著這個「秘密」,幸好事後被發現,小妮也被送往寄養機構,卻長年被慘痛經歷纏身。
林口長庚醫院研究發現,高達5成的寄養機構兒少有終身精神疾患,最常見的是行為規範障礙症,其次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對立反抗行為疾患。研究建議,個案在進入寄養機構時,應進行心智科評估與定期追蹤。
少女遭性虐 惡夢纏身數年
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長期關注受虐兒,類似小妮的狀況不少見。院方指出,上夜班的媽媽回家發現小妮下體流血,送她就醫後才揭露這起不幸事件。小妮被緊急安置在寄養機構,開始新的學校、新的人際關係,但長期的性侵惡夢仍在小妮生命中持續好幾年。
專注力下降 衝動、易怒
林口長庚醫院針對2011年到2014年間97名兒少身心調查結果研究,其中76名是經社會局安置的個案,21名來自高關懷處遇機構或司法安置的青少年。
長庚醫院兒保中心暨兒童心智科醫師梁歆宜研究團隊發現,寄養機構中的兒少精神疾患終身盛行率為54.6%,較台灣兒少精神疾患盛行率(32.3%)多22%;最常見的是行為規範障礙症(22.7%)、注意力不足/過動症(15.5%),和對立反抗行為疾患(13.4%)。其他還包括憂鬱症(11.3%)及創傷後壓力症(4.1%)等。
梁歆宜指出,在兒童時期、尤其是幼年時期有遭受虐待經驗,不僅對個案精神心理層面有影響,也會長期影響身體,包括生長發育與生理變化、引起長期發炎反應、破壞壓力荷爾蒙系統的調節。
她表示,受虐經驗對孩子身心發展的影響也包括大腦的學習功能,在大腦神經系統的生化機制作用下,腦部杏仁核的恐懼反應被過度喚起,負責理性分析的前額葉皮質功能被抑制,使得兒童青少年專注力下降,自我控制能力降低,變得衝動、易怒或是躁動不安。
幼時受虐 身心均受影響
梁歆宜說,這項研究結果支持個案在進入寄養機構時,進行心智科評估與定期追蹤的重要性,且需要跨團隊的整合介入,才能幫助這些兒少得到適切的身心照顧,論文已發表於2020年3月的《台灣精神醫學期刊》
。